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回复: 0

[大班其他教案] 大班其他教案:可爱的蚕宝宝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9 15: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案例背景:
  围绕“蝴蝶”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位孩子说:“蝴蝶是蚕宝宝变的。”“那蚕宝宝是什么样的呢?”、“蝴蝶是怎么变出来的?”马上有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时我没有给予孩子正面的回答,而是给了大家一个去“收集蚕宝宝”的建议。过了两天,田田小朋友带来了一大盒蚕宝宝和一袋桑叶。孩子们立刻围观起来,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这是什么呀?”、“它们吃的是树叶吗?”、“蚕宝宝会吐丝的”、“它们是不是马上要变成蝴蝶了?”、“这两条蚕宝宝在‘打架’呢”……还有几个胆大的孩子时不时地伸手去抓蚕宝宝,和蚕宝宝来个“亲密接触”。
  蚕宝宝的“光临”,引发了孩子极大的好奇心。他们天天去看蚕宝宝,交流的话题也不断地深入下去:“蚕宝宝身上为什么会有一粒粒黑点?”、“蚕宝宝为什么不会从桑叶上掉下来?”、“蚕宝宝会翻跟斗、会抬头、会弯腰”、“蚕宝宝也要睡觉吗?”、“它的尾巴后面怎么会有一根‘小刺’?”、“蚕宝宝在我手上爬的时候感觉痒痒的”、“我发现蚕宝宝在吐丝了”、“这条蚕宝宝长得好大,我给它取个名字叫胖胖”、“盒子里有许多黑黑的是什么?”……孩子们十分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并时常带来桑叶喂养蚕宝宝。
  案例反思:
  虽然我在大主题网络中并没有预设蚕宝宝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出现了蚕宝宝,因此我觉得首先要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进行调整,加入蚕宝宝的学习内容,这正好也是与大主题——《春天来了》的目标相吻合。其次,我觉得在课改理念中,学习活动的形式要更拓展,可以有集体的,小组的、个别的,还可以有持续的等等;例如对蚕宝宝的认识活动就可以是持续的,而不应就以一次观察教学活动而结束。再次,孩子们在持续关注中,对蚕宝宝的观察更细致了。以往我班的孩子在观察时总显得“大而化之”。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与观察兴趣有关;二、与观察时间、空间是否充分有关。而现在孩子们通过细致的观察,自发形成了若干探索活动。
  案例中教师的教育策略:
  1.在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蚕宝宝时,我发现班中有较多孩子不敢抚摸蚕宝宝,而有几个孩子又显得力度过重。所以老师每次和幼儿一起观察时总是有意和蚕宝宝来些“亲密接触”,并鼓励孩子们去试一试、摸一摸、捉一捉。逐渐地,孩子们觉得蚕宝宝好可爱,不会咬人,不会乱“跑”,大家都愿意和蚕宝宝玩一玩。现在蚕宝宝的“房子”每次都是由孩子清理干净,动作也显得是那么小心翼翼。
  2.孩子们每次观察中总会有许多充满童趣的话语和疑惑。有的疑惑由同伴解决了;有的疑惑由老师做出解释;有的疑惑大家一起找资料解决;还有的疑惑留待在以后的持续观察中解决。
  3.老师应捕捉到孩子们每一个主动学习的契机,及时地加以展开、深化和引导。例如当有的孩子来告诉我附近有一棵桑树时,我就带领孩子们去采摘桑叶。从采摘活动中,他们区别了桑树与其他树的不同,发现桑树上有桑果;他们仔细分辨了桑叶的特点;,还特意采一些嫩桑叶来给蚕宝宝吃。
  4.在持续的认识活动中,老师要把握好主题开展的过程价值取向;以孩子为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建构不同的认知体系,积累经验;而不应是一些机械化的识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6 16:53 , Processed in 0.05776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