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回复: 0

安全教育:当孩子遇到“骗子”时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9 15: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一触目惊心的场面,“骗子”跑到幼儿园来了!
  在《钱江晚报》上看到这一则报道,真是不得不让我们所有的家长提高警惕。等到“骗子”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伤害时,一切就太晚了。孩子的安全教育一定是从小开始培养。
  现在随着孩子生活质量的上升,生活安全环境却变得有些复杂。孩子在平日里想吃到的东西父母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变着法给宝宝补充各种各样的营养。生活乐趣也不仅仅只是些小玩具陪伴了,香港迪斯尼乐园也早已是很多家长给孩子实现了的梦想。那么究竟是什么会使孩子仅仅为了一根“棒棒糖”,为了“肯德基”,为了“玩具”就轻易的偏离了安全的防线。当然,我们不排除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甚至是空白的,没有辨别复杂好坏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还有哪里出现了问题?
  在整个记者假扮“行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对各种各样欺骗的手段做出的不同的反映:有轻易跟着就走了的;有稍微犹豫也跟着走了的;当然也有“死不认账”的;还有的小朋友挺身而出解救上当受骗的。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在面对危险的状况时,做出的反应却相差甚远呢?
  现象一:“阿姨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哦。看,这个‘皮卡丘’会变身的呢。”
  “你们都想要吗,那阿姨带你们去买好不好啊?”--“好!”
  现象二:“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小乐。”小家伙没有任何考虑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哎呀,阿姨找你好久了呢,你爸爸说家里出了点事情,让阿姨先接你回家,好不好?”小乐几乎连想都没想,“好。”前后不到一分钟。
  现象三:“我是你们老师的朋友。我有很多好吃的棒棒糖,你们要吃吗?”记者拿出一根棒棒糖,一下子围上来好几个小朋友,小家伙们看着棒棒糖的眼睛是发亮的,可是谁也没有伸手拿。“想吃吗?阿姨带你们去买好不?”“不要,妈妈说吃糖牙齿会坏掉的”“不能出去,老师会说的。”说完又自顾自滚轮胎去了。这次的“诱骗”,以失败告终。
  现象四:“报出妈妈电话,才能跟你走”
  在诸如此类现象中,家长到底在平日里跟孩子如何沟通的我们不得而知。孩子是单纯的,但是他的单纯绝对是愿意相信家人的。那么就应该在生活里反复地跟宝宝强调如何对付“陌生”的关心?糖固然是甜的、汉堡包固然是美味的、玩具固然是有诱惑力的。但孩子最愿意相信的还是亲人。所以在平时我们注重的不单单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其中同样是包括了安全防范意识!
  特别提醒各位家长:把您能想到的,和您想不到的可能会被使用的行骗手段,都必须重视起来,对孩子给与恰到好处的提醒方式。在安全问题上,一定要做到“六亲不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7 00:14 , Processed in 0.07656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