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国外如何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9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孩子淡化贫富意识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贫富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对孩子来说,或贫或富,几乎是与生俱来,因而也无从选择的。要是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时,成人社会就有意无意地加深他们的贫富意识,那么对穷孩子和富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都可能起到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对穷孩子来说,强烈的贫富意识往往会使得原本就十分自卑的心雪上加霜;而对富孩子来说,由此而生的盲目优越感往往导致他们成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小霸王。
  庆幸的是,许多国家都在为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而格外作出巨大努力。
  日本的中小学都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严格、具体的限定。据调查,此举也得到了高占9成的富裕家庭的父母的欢迎。此外,直至今日,日本仍有部分小学要求男生一律剃光头上学———为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光头至少让人一下子难以分辨出谁是富家子弟,谁出身于贫寒之家。
  在美国,虽说有关学生是否应该着校服上学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但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依然坚持“校服制”,而且赢得了8成以上父母的支持。支持者们倒也不是像国人那样,认为身穿校服主要是为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或爱惜学校荣誉,而是认定“千篇一律”的校服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乎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但却成功地避免了贫富孩子在服装上的优劣差别,从而也成功地避免了对穷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损伤。从这一点看,显然是利大于弊。
  在加拿大,中小学大多向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当然午餐的档次完全一样,因而孩子无论贫富,吃的完全相同。即便在贫穷的肯尼亚,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学往往给每个孩子都发放一份救济物品(如寒衣或食品),而不论孩子是贫是富。有人有疑问:富家子弟也许并不缺这份救济物品,“照发”是否意味着是一种浪费?而学校坚持认为,让大家尽可能都能领到一份,穷孩子便就会大大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而在澳大利亚,午餐一般由学生自带,但学校规定所带食品须“统一”为一个汉堡、一瓶可乐外加一个苹果。这种几乎是刻意地模糊贫富概念的做法在孩子们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平等意识!
  至于在波兰,在实行类似我国“希望工程”的“扶贫”好事时,一律不公布受惠孩子的姓名、地址。原因很简单:免使穷孩子产生过分的自卑感。即便在贫穷的肯尼亚,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学往往给每个孩子都发放一份救济物品(如寒衣或食品),而不论孩子是贫是富。有人对此有疑问:富家子弟也许并不缺这份救济物品,“照发”是否意味着一种浪费?而学校坚持认为,让大家尽可能都能领到一份,穷孩子便就会大大减轻心理压力。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淡化贫富意识的做法无疑会使他们在涉世之初便学会一视同仁地待人接物,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完全的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 23:29 , Processed in 0.08716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