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回复: 0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9 14: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月15日美国举行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颁奖典礼,虽然中国参赛学生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但其中最重要的几项还是被美国队囊括。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让中国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国外同学很多“无拘无束的创意”,“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海外学生更敢于想象。比如关于环境方面的项目,国内学生往往会做成一个调查报告,或是一个小测试来论证观点,而国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把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维的发散和开创性都很好。
  这则报导让我不禁想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聪慧却不“妄想”?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各种天赋?
  “分数=人才=未来”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是千万个家庭无法摆脱的牢笼。中国孩子的成长渐进式可以概括为:幼儿,灌输式怡情;少儿,填鸭式提升;青少年,题海式训练;成年,模式化人生。所以我们孩子的“试卷天赋”虽被激发出来了,却丢失了可能成就伟材的“异禀天赋”。
  “残疾教育”掐断了天赋之路
  以分数为准绳,以成绩为标杆,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幼儿教育中已被认为不合理并加以杜绝。我的大儿子曾在美国上过学,他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学校从无给予学生考试,即使有测试也只是评个对错,不打分数。这样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习上而不是疲于应试上。因为,当幼童被从小引导去对付“应试”时,可怕的结果就是把他们简单地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相互比较,去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有不同的进程,那些在幼年时语言能力表现欠佳的孩子,很可能会成绩不佳,因此被安上“差生”的名号,因此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障碍。
  我记得曾有为美国教育家这样说过,“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所以,越早开始考试,越早给孩子学习划小圈,就越早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释放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英国哲学家HerbertSpencer指出,孩子在哪方面有潜能,便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每一种兴趣都能对应到孩子的某种潜能;如果这份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专长。
  音乐天才莫扎特,一岁时就对音乐节拍特别敏感;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虫虫草草有兴趣;漫画家朱德庸课业成绩门门红灯,独对画画兴趣盎然且能无师自通。对家长来说,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辨别出孩子的自然禀赋所在,并因势利导,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单一天赋”教育体制的限制。所以发现兴趣,释放兴趣,培养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那么,孩子的兴趣又如何去发现呢?
  首先,妈妈可以创造环境去引发宝宝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积极尝试各种他可能会感兴趣的活动。记得我小儿子响响3岁时特别喜欢唱歌,但带他去观看少年合唱队的课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带着他随意地参加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意在让他自然地去发掘兴趣。于是,某一天在一个小朋友打鼓的兴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至今,他学习打鼓已有半年之久,而且已开始迷恋上了“乱弹琴”。
  其次,父母可能需要仔细观察和耐心等待。聆听孩子是否会就某一主题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是否主动地参加或观察某类活动?孩子的天赋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孩子的爱好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父母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孩子的天分和特长。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心灵活跃,充满幻想,但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引导她学医,效果不佳;再引导她研究镭,不感兴趣;最后,居里夫人发现了艾芙的天赋恰恰在文艺领域。正是居里夫人的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才帮助艾芙确定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敢于让孩子落后一步
  其实,能否让天赋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除了家庭和社会等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外,孩子本身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尤其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式教育环境则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今年是大儿子进入小学最后一年了。从今年开始,学校有了考试与分数排名制度。每次当他汇报考试成绩与名次时,他总先说:“今天考得不好,第三名。”我会避开名次问题不讨论,先问他在哪缺分了?每每此时,大儿子就会很“痛心地”进行“试卷分析”。如果是一些常识性的缺憾,或是一时的记忆短路,我会提醒他补课,谨防再犯。如果是涉及到一贯性的粗心问题时,我则会非常严肃,因为一时的错误易犯易改易补,而坏习惯坏毛病则会影响一生的行事和学习态度,我决不轻易放过。再有,如是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出了偏差,我会小题大做追根问底,因为理解力涉及到语文能力,逻辑思维等不同学科,已不再是单门的数学问题了。所以我的态度是,不怕孩子考试落后一步,但怕孩子失去自我发现、质疑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急于造就天赋的父母们,可能更多的是要学会当伯乐,并给予孩子需要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和环境。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啊!
[NextPage]
  附:家长观点
  观点1:无奈,只有选择适应
  “可怜的孩子们,教育跟着国情走,我们也无能为力”、“说起来其实大家都明白,可是身在这个国度,有什么办法呢?”其中两位博友这样留言道。他们也对现行的教育制度非常不满意,但蚍蜉岂能撼树?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适应,和孩子一起去适应。
  观点2:担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
  “中国的教育啊,从我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对你们和老师感到失望,现在的幼儿园听不到孩子们的笑声,听到是朗朗读书声,都分不清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教育官员和老师们啊,返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吧”这是父母真实心声的写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更忧其还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观点3:承受,巧妙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作为家长尽力了,弥补一下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后就不会那么后悔。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条件下,尽量改善小环境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无法现时解决的前提下,很多家长选择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对自己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日常学习以外的培养,尽可能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我个人更赞同第三种观点,大环境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但“追随”和“融入”大环境的程度是父母可以拿捏定夺的。我昨晚一夜难寐,因为读到了一本育儿好书《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留言给我的父母们的拳拳之心和正在经历的育儿煎熬。我在此节选几段,与大家共勉的同时,更鼓励父母朋友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应试高压下,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让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错,让他们去犯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
  做妈妈的,回想我们已过的人生,是否还记得起我们曾做过的那些试题吗?学习人生是一辈子的,应试只是一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20 00:46 , Processed in 0.07186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