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03_4b8b16bb9b1c407.jpg
图为邹华章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们上课
面对各种议论:
我不疯狂也不怪最新愿望:
期待山寨教材早日诞生
美术教材,来挑战现行教材!”昨日,有着“疯狂教师”之称的市59中美术教师邹华章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他新学期的打算。这将是他继抱蟒蛇上课之后的又一“疯狂”举动。
因为这些被视为“疯狂”的举动,邹华章近来成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地媒体争相关注的对象。2月23日晚6:20,他抱蟒蛇、穿汉服上课,与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馒头作品的情形出现在央视10套的“人与社会”栏目中,时间长达20分钟。这几天,他又分别接到央视“讲述”等4个栏目和湖南卫视请他去做节目的邀请,湖南卫视已设定的节目场景之一就是:要他在一大群嘉宾面前揭开一块布,里面是一条巨蟒……
美术课上蒸馒头:
哥吃的是心情
邹华章最初创设新课的想法,缘于对全国通用的现行美术教材的不满:时代变化如此之快,教材为何难得一变呢?于是,他开始在课堂上作一些尝试。
最早尝试的是一节木雕模型课。教材中发给每个学生一块木板,要求学生做一个木头模型房屋,图纸都给出来了,所以学生做出来的东西全是一样的。他觉得这太没意思了,上这节课时,他就要学生们做不同的房子。为此他带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街上看各种房屋。最后学生做出来的房子有大有小;有彩色、有原色;有公主城堡、有战斗堡垒……甚至有学生做了个集中营。他都支持:这样可能不如按教材做得轻松,可里面表达了每个学生的创意。
初中三年的美术教材中都有泥塑内容。邹华章就想,为什么不能换种材料呢?于是,他教学生们用面团雕塑,做出来的成品当即用电磁炉在课堂上蒸熟,师生共同分享。他还用了句时髦的网络语来形容:“哥吃的不是馒头,是心情。”
邹华章的课永远有新东西:初一美术课,有一节内容是收藏鉴赏。上课时,一般老师都是就着挂图大致讲解一下就完成了。邹华章不这样上,他自费花了一万多元,在民间买来各式古木雕,用实物展示收藏,并告诉学生这些木雕在当时建筑中的位置、作用、寓意。
而收藏又跟考古紧密相联,邹华章为此专赴省博物馆请教专家学习正规的考古步骤,回来在沙坑里埋下“宝藏”,让学生们用考古步骤将其“发掘”出来。课上完了,同学们意犹未尽,中午还跑到他的办公室缠着他“玩”。教材中有用纸做造型的内容,于是班上同学齐动手,做出了形态各异的枪支,他们就端着这样的枪,在学校操场上来一堂“纸枪阅兵”课……
不甘落俗:
美术课哪能少了卡通
邹华章任教的59中是一所只有200多名学生的微型初中,绝非受人瞩目的重点学校,且美术课这样的小学科没有压力,用邹华章的话说,如果不想钻研的话,他可以闲死,完全不必那么费尽心思、花大量业余时间琢磨创新,但他不这么想。
邹华章回忆说,前几年国家颁布新课标后,市教育局曾组织对全市教师进行新课标培训。他记得培训会结束前,老师们被要求分组发言谈体会,当时老师们都不发言,因为如何创新、如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大家心里没底。邹华章称,经过这两三年的摸索,他算是有了一点点心得,要是再去参加这样的会议,他绝不会无话可说了。
按照邹华章的设想,美术课要创新,就要改掉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他认为现行教材很多章节和实际生活结合不紧密,更缺乏趣味和童心。学生们喜欢得发狂的卡通课,教材上没有一字涉及。而根据他的调查,周围各个学校的艺术节和展览上,学生卡通题材的画,占到了70%以上。既然如此受欢迎,课堂有什么理由拒绝呢?于是,卡通课成了他每年的保留课程。按他的设想,卡通画应该是他的山寨版教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比如,教材中有服装搭配的内容,但只是给了休闲装、正装等几个图例,留给学生的作业也只有3个小小的图例。而现实中初中学生对学好服装搭配的渴望,绝不是如此简单,他就带领学生自己动手用废旧材料自制时装,来个班级时装秀……
对于开发山寨版教材,邹华章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我时不时有新的教学思路和探索,为什么不发出我的声音呢?这总比打麻将或什么也不干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