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回复: 0

均衡教育资源 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接受晨报专访
    “如果有一天,一位家长说,新华下路中学也不错,不用去一初(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就读,这就是我们对学校“脱薄”、初中标准化建设所期盼的目标。”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在近日接受采访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新华下路中学是一所经历过脱薄的“薄弱学校”,也是今年首批参加公办初中标准化建设验收学校之一。
       胡腊芝曾任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她是武汉中小学脱薄治薄以及初中标准化建设两项工程的推动者和见证人。
       胡腊芝说,无论是当年的治薄脱薄,还是如今的初中标准化建设,都是为了均衡教育资源,降低择校热,满足学生上好学的需求。
       【治薄之后为何再启“标准化”】
       光有“新校园”,家长不买账
       1995年我市启动治理薄弱学校工程,通过两轮治薄,用了10年的时间让92所学校摘掉“薄弱”帽。2006年11月,我市启动实施初中标准化建设,预计用5年,让全市324所公办初中达到统一的标准。
       为何脱薄后,还要启动“初中标准化建设”?
       胡腊芝解释,前两轮脱薄重点主要放在校园校舍、环境等硬件建设上。于是出现一个令人“难过”的现象:学校花了那么多人力和物力去改善校园环境,可是学生不买账家长也不买账。反思原因,就是师资等软件实力还没有被社会认可。
       所以,提“初中标准化建设”,不仅是硬件上的标准化,更是软件上的标准化,着眼于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的明显提升,明显缩小校际差距,降低“择校热”。
       【“标准化”为何专门针对初中】
       “择校热”,初中段最严重
       对武汉教育,民间有一说为“铜头铁脚豆腐腰”,说的是武汉目前小学和高中的办学实力都不错,惟独初中有差距。
       胡腊芝笑着说:不对这个说法作评价。但她很同情目前初中学校的处境。
       武汉市324所公办初中目前约三分之一的校舍不达标,享受优质初中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在20%左右,许多优质初中存在超级大班现象。各区享受初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也不平衡,最低的甚至不到6%。
       胡腊芝说,初中段的“择校热”现象最严重,这是事实。
       胡腊芝分析,小学没有升学压力,而高中招生时的生源就能决定学校的起点,而初中承上启下,压力大、困难多。
       她说,初中学校接收的生源是就近入学,没有任何考核评价,但学校得把这批学生教好并尽量多地送入优质高中,因为社会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初中学校的出口压力相当大”。
       如果学校软件好,升学率高,优秀学生趋之若鹜,于是学校越办越好,便走入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则走入恶性循环。这样势必造成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所以加快“标准化初中”建设势在必行。
       【“标准化”最难难在哪】
       好老师,最难均衡分配
       胡腊芝直言,初中标准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师资和管理队伍等软件上。因为,“家长择校,其实主要是择好老师、好校长”。
       据了解,许多区教育局也采取了措施促进师资均衡发展。比如江汉区认为,教师资源不均衡的根本问题是,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教师待遇上存在巨大差距,使得教师难以流动。针对这一难点,该区正在酝酿出台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轮校交流任教制度两大举措,从总体上均衡教师收入,为教师轮校流动任教创造条件。
       【好初中为何也要“标准化”】
       好初中,走出超负荷办学
       胡腊芝表示,初中标准化建设并不是“大家预备起,齐步走”,而是一校一策,各校针对自己的优劣制定建设计划。教学质量薄弱的学校重在软件上脱薄并标准化,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同样也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标准化。
       比如武汉家长心中的名校如武珞路中学或七一中学等,这样的学校也要标准化。胡腊芝解释说,这些知名初中招生过多,校舍、生源占地面积不达标,属于超负荷办学,这对学生成长也不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5 01:41 , Processed in 0.05615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