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回复: 0

作文评语“五忌”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而言,学生写完作文以后,都是怀着焦急的心情期待教师的回音。按说,评语应该能成为师生之间关于习作沟通的有效渠道,教学双方都能从中获得益处。然而很多教师反映学生不喜欢看评语,作文本发下来,总是往书包里一塞了事。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教师在写作评语的时候,也存在失误。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切忌“只打分数不留言”外,要做到“五忌”。
  一忌:评语形态的失效
  思想总是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和它相适应。语言是人们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运用于各个领域,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言语形态。评语就是运用于师生之间,讨论作文写作活动过程中有关情况的一种语言形态。它本来是师生之间探讨写作规律,研究如何写好作文的有效的交流沟通手段,但是,不幸的是,评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既不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往往缺乏与之对话的平等的、平和的言语状态,形成了自言自语的言语格局。这种失效的言语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由于存在上述各种关于评语的性质和功能的错误理解,表现在话语形态上也常常让学生失望。像那些模糊笼统的语言,概括性倒是很强,却不容易让学生把握实质;挖苦嘲讽的语言,固然可以逞一时的快意,却招致学生在写作上不思努力,引起反感;教师写下来的语言对具体的写作个体而言没有对象感,放到任何一个人的作文当中都适用,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之类,是经常写在学生作文本上的话,只是概括性比较强的话语,对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武断言语,教师的评语书写倒是便利,教师可以非常轻松地写下:“离题万里”、“你太粗心了”、“中心不突出”、“基本功太差”、“一窍不通”、“一塌糊涂”等等,这只是一种判断语,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更没有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因而注定是要失效的;应付性言语,诸如“阅”、“好”、“较好”、“认真”等,除了可以加快作文的批改速度外,并没有多大用途,这样的评语写与不写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二忌:只挑刺不种花
  学生作文,困难和问题肯定不少,和那些名人名家的作品自然相差甚远,即使和教师的文章相比,可能也存在相当的差距。问题是很多教师似乎很少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味用成人的标;隹来要求学生,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习作充满了不满,找出了学生的一大堆不是,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能做到语言表达上的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无忌。带“不”字的句子或者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评语之中:“字迹潦草”、“细节描写不生动”、“没有按要求写”、“层次不分明”、“论证没有力度”……这些带剌的语言是打击学生自信心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会让学生看不见作文前进道路上的曙光。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的一丝兴趣,也会因此消失殆尽。有些写得不好的习作甚至经常在作文评讲课上充当反面教材,和它的作者一起受到大家的奚落和嘲笑。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作文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关。
  三忌:只重评价不重引导
  语言评语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评”起“导”的作用,都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问题是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不自觉地完全站到评判者的立场上,对学生的习作评头论足。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评论者,只注意到了教师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评价的结果尽管也给学生指出了优点和缺点,但是怎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还是没有体现出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四忌:只评文不评人
  教师写评语的时候,经常只看学生的作文,看完以后,发表一通意见。只评文不评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只对学生习作活动的结果即写出来的文章的好坏做出评价,通常的做法是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却没有涉及作文的主体,尤其是对影响作文的因素以及作文主体在作文过程中的活动没有做出合理的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对一个静态的文本所做的分析,不能深入到作文主体的内部,教会他如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不可能教会他如何体会情感。有时候,看起来教师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总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教师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批改作文不分或者很少考虑区分不同对象,写的评语大都差不多,并且几乎都是“课程标准”用语或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用语的翻版,诸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或者“中心不突出”、“层次不分明”之类的话,显得大而无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五忌:话语角色的误认
  在言语活动中,人总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评语中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有双向性: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习作活动的品读者、欣赏者以及学生习作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该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教师又是学生的对话者,要求和学生平等地分享话语权利,这样的交际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蹲下来看学生,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是拿自己一厢情愿的观点来试图说服学生,其结果总是说而不服。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写评语这条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和督促,选择恰当的言语形态表达意图,使之为学生所理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6 21:44 , Processed in 0.06667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