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开学已快两个月了,厦门市的1万多名小学毕业生,经过电脑派位进入20余所初中学习。与往年一样,“小升初”电脑派位平静而又顺利地进行。学生家长韵小丽说:“电脑派位我们已经习惯了!再说,现在这些初中差别也不大,派到哪所学校都一样!”
和这位家长的看法呼应的是,在今年7月初的电脑派位现场,厦门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李伟建说,10年来,市纪委、市监察局未收到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投诉。同样,市教育局监察室主任苏爱华也称,他们未接到任何投诉。
厦门是靠什么能坚持10年,把电脑派位这项触及千万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工作常态化,而且实现了“零投诉”?10年坚守又带来了什么样的辐射效应?
一位市民说:“领导干部都能做到,我们老百姓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启示一:领导干部带头自律,程序公平公正透明……厦门电脑派位得以顺利实施,靠的就是“认真”二字。
电脑派位平静进行的背后,蕴含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作为一个拥有200多万人口的经济特区,厦门已于1996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得到保障。但由于历史原因,当地的教育资源特别是良好教育资源并不充裕,万余名小学毕业的孩子升学都“盯”着当时的两所名校:一中和双十中学。用多年分管基础教育的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十方的话说,当时的择校风“愈演愈烈”。
为从根本上解决良好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厦门决定对初中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取消择优择校,免试就近入学,岛内采取电脑随机派位。
消息一出,全城哗然。一部分名校认为,应该让学生有选择学校的权利,因而对电脑派位持保留意见。而百姓的一个普遍疑问是:如何保证“电脑”不受“人脑”所左右?
但厦门坚持下来了。厦门市政府认为,要不要实行电脑派位,是对教育的价值判断问题。切实解决择校问题,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对厦门人民负责的态度,也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为树立百姓对这项工作的信心,原厦门市市长洪永世在多种场合强调:“所有人都不能择校寄读,包括领导干部和学校教工的子女。”厦门市委还动用纪检“铁腕”:如果发现领导干部给子女安排择校或者寄读,将予以纪律处理。
时任厦门重点中学---双十中学校长的王毓泉说,当时电脑派位后到双十寄读的一个也没有。他说:“在那之前,每到暑假都是我最繁忙的时候,但从实行电脑派位之后,暑期就变得清静许多!”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李燕娜提供了一组数字:市教育局机关干部的子女一半以上被派到“一般校”。基教处是具体负责操作这项工作的,她的前任处长、她自己、她姐姐的孩子以及基教处科员的孩子,一共有五六个先后被派到一般初中。该局一位司机说:“领导干部都能做到,老百姓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电脑派位在许多地方也做了,但厦门的做法和一些地方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认真”二字。除领导带头自律之外,厦门还设计了严格的程序,采取严密的措施来保障电脑派位公平公正:
首先是电脑派位由两组人员来执行。第一组人员负责学生信息的核实与登记,第二组人员进行派位操作。这两组人员互相隔离,为防止两组人员同时被“收买”的情况,第一组人员所登记的学生名单,到了第二组那里便由计算机随机生成不同的代码。也就是说,第二组人员进行派位时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学生代码,而看不到学生的姓名。这样就保证了程序的公正。
其次是加强监督机制。参与电脑派位的不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公证处、监察部门从一开始就介入,并且派专家对派位程序一条条严格审查。而且,派位一旦完成,结果便马上对社会公布,使“暗箱操作”无机可乘。
参与电脑派位的一位工作人员感受良多。他说,尽管搞了10年,但还是有些紧张,生怕出错,影响公正,对不起孩子和家长,所幸一切顺利,10年也未出过差错,也没听到有人说我们有“猫腻”。“得到群众认可,我们就心满意足!”
一位家长说:“现在上哪所初中都差不多了!”
启示二: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不是把部分优质资源当作“摇钱树”,为电脑派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即使七八年过去了,华侨中学的苏效明还清楚地记得在双十“留学”的那段经历。
从普通校来到名校挂职任教,他看到了另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接触到的教师都是在谈教学、谈学生。同样,到侨中挂职的许青龙感受到的也是该校教师拼搏进取的劲头。
为了缩小普通校与优质校间的差距,厦门市规定,在办学条件较好的普通中学和一般初中校之间进行干部和骨干教师双向挂职交流,每一轮限期3年。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到一般校挂职交流的教师职数单列。
“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王毓泉一讲起这段历程,语调不由得高了几分:“互派的教师都学到了对方的精华。通过对口支援,把厦门每一所学校都提升一个层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如果说,电脑派位工作中,严格按照程序运作是制度保证的话,那么,要真正让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还需要政府拿出实实在在的“干货”:采取各种措施,让全市初中校能均衡发展。在许十方看来,这一“干货”源自10年前厦门市委市、政府颁布的“23条”。
“23条”是指厦门市委、市政府1998年发出的《关于扶持一般学校办好所有初中的若干措施的决定》。文件一共有23条规定,明确提出改善一般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缩小校际差距,把全市所有初中办成让家长放心的学校。
于是,追求“电脑派位-生源相对均衡-大力提高普通校水平-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群众更加满意”的良性循环,便成为厦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
方案确定后,除开展对口支援外,厦门市还加大对普通校的投入。对一般学校急需的基建、教育教学设备经费,可由市教委申请,市财政安排提前投入,一批经费较困难的一般校,在原有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基础上,连续3年提高50%。
厦门市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显示,1998年以来,市财政投入教育的经费增长基本都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其中,2000年至2003年,每年投入农村中小学的经费达4000万元,2003年至2006年,每年投入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更是高达1亿元。
在近年“初中教学质量优质奖”获奖名单上,从原来的普通校“晋级”为百姓心目中的“名校”的,可以列出十一中学、槟榔中学等一长串名单。如今,厦门市约40%学生在一级达标校学习。
当地的一些出租司机、公务员及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随机采访时,给出的回答都惊人地一致:“现在这些初中差别不大,上哪所初中都差不多!”但在发展过程中厦门也遇到一些压力。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校。厦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改还是不改?
083126_4c5b5f7b94aa218.jpg
厦门市“小升初”电脑派位现场。
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说:“我们的考虑是,要遵循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真正从群众利益出发,踏踏实实地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更多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而不是将部分优质资源推出去,更没有把义务教育当作‘摇钱树’。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坚持为我们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一位市领导说:“放眼群众迫切需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启示三:从影响每一所初中,到影响高中和小学,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到培养未来高素质的文明市民,电脑派位逐渐体现出良好的辐射效应。
走进十一中学校园,不由眼前一亮:塑胶操场鲜艳夺目,道路两旁绿树相迎。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教学楼楼梯碰到的几位学生,见到我们一行“不速之客”,都偏到一侧让开道,还向我们微笑地招呼:“老师好!”
10年前,该校还处于“第三梯队”。“学校水平较低,学生入学后都没心思学习,初中毕业后基本上没有人考上重点高中。”校长陈国华说:“就连我们的教职员工走出校门都抬不起头来,不敢说自己是十一中学的教师!”
谁也想象不出,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从2001年至2005年连续获得市教育局颁发的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升入一级达标高中。
“电脑派位给我们普通学校带来了发展机遇。”陈国华说这些话时,言语间多了几分自豪:“当时我就给教师鼓劲,现在生源和重点校一样了,如果还办不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无能!”
电脑派位给普通初中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它的影响不仅是在初中,它向上辐射高中,向下引导小学。
向上看,许多高考成绩的佼佼者当年所在的初中都是所谓的“普通校”,今年的高考文理科状元应涵和张欢,便是从大同中学、湖里中学等“普通校”起步的。当地媒体评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厦门坚持了近10年的电脑派位的胜利,也是对厦门尽最大努力坚持均衡教育的最好回报。”
向下看,电脑派位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该市实验小学教师李静说,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压力明显减轻,学校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综合学生素质。该校在今年3月份开展读书节,4月份定为体育节,5月份则是艺术节,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们在愉快中迎来了毕业考试。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春风吹和煦,桃李尽成行。树人需百年,美哉教泽长”……厦门正致力做强做大经济特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引进的人才、外来投资者、外来员工等对教育的渴求也将不断增长。厦门市副市长郭振家在2007年度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放眼群众的迫切需求,努力增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能力,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这,或许是厦门市政府主导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的最好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