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回复: 0

“证书” 咋成了进"名校"的敲门砖?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一些媒体报
  道,今年夏季招生时节,记者在湖北省武汉市一些初中改制校招生报名现场看到,前去择校的学生或家长都会带着一本厚厚的简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小学生的简历竟然比大学生找工作做的简历还要厚。记者随机翻阅了一位家长带的简历:“楚天杯”竞赛获奖证书、“楚艺杯”获奖证书、“三好学生”证书……各种证书共有23项,这本简历多达28页。
  这些现象的产生,源于刚实行的武汉市六城区敲定的“小升初”改制校招生办法。办法规定,“小升初”将按照“资格报名+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所谓“资格报名”,就是由各区制定一些条条框框,凡是符合者即具有报名资格。其中,楚口区制定的资格标准,一共有ABCD四款,其中B款规定:在五、六年级参加以下市教育局认可的科技类比赛中获奖:(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家级、省级、市级);(2)头脑OM比赛(市级);(3)中小学生计算机奥林匹克比赛(省级、市级);(4)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大赛(国家级、省级、市级);(5)楚口区第三届“创新杯大赛”(区级);(6)环境英语小品演讲比赛(市级);(7)无线电制作比赛(省级、市级);(8)无线电测向比赛(省级、市级);(9)科幻画、摄影比赛(市级);(10)空模、车模、海模比赛(省级、市级)。要求之高,花样之多,令人咋舌。
  以“证书”论英雄有失教育公平
  主持人:在择校的时候,证书多的学生容易受到青睐,为什么?
  孙双金:从某种程度上说,好的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因为好生源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生源的好坏用什么作为标准呢?在没有统一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很多学校选择的标准就是学生所持证书的多少,因为证书能够标志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所以,这些学校认为选择证书多的学生,其生源起点就会相对高一些,有利于以后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邓可清:名校,名师,最后还要看“名学生”。毫无疑问,优秀学生的确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创下品牌。学校要提高自己的声誉,必须要有优秀的学生作为支撑。如果证书没有水分,是能够证明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有些孩子的确很超常,素质发展很全面,这为以后的发展铺设了宽广的平台与宽厚的基础。如果能够拥有很好的成长环境,他就有可能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王铁军:从一定意义上讲,证书的确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发展状况。但参加学科竞赛或艺体竞赛投入很大,需要花费很多金钱。所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参加这些比赛,证书自然就很少,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的素质不高呢?我看未必,如果有机会参与这些活动,说不定他们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每个人都是金矿,都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潜力的开发需要机会,需要种种现实条件作为基础,而现实条件的不平等也带来了发展机会的不公平。
  主持人:这次武汉市六城区的改制校招生按照资格报名加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其中一个区的资格标准有ABCD四款,规定学生在五、六年级取得市教育局认可的科技类比赛获奖证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否还有自愿的可能?是否有违教育公平?
  孙双金:资格报名是基本条件,没有资格就没法去报名。这些报名资格就把相当一部分没有证书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这就逼迫这些学生去获取证书,这个导向肯定是偏颇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让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不应以获奖证书的多少作为导向。
  邓可清:从现实来说,这是个两难问题。由于招生名额有限,而要求择校的学生又很多,如不设置一定的标准,学校就没办法招生;但标准的设定又助长、加剧了这种现象,因为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择校了,家长就可以按照这些标准去打造自己的孩子。我个人认为,择校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是一种水涨船高的现象。如果仅仅是学生择校,学校不用选择学生,进口有多大,出口就有多大,择校现象将不复存在。
  王铁军: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遵循规律办事,不能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而去刻意追求某种目标。教育本来应该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自由地、身心和谐地发展,可我们现在却要把学生打造成一个个标准件,这怎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但“问题在教育,根子在社会”,现在很多问题不在学校,很多学校都在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倒是外部力量给了学校很大的压力。一个校长曾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说某某学校已经开始补课,为什么我们学校不补课?这位家长就希望学校能够按照那种应试的功利性的目标去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向社会宣传教育,向家长宣传教育。
  “证书热”“烧”掉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主持人:虽然证书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素质,但现在小学生的简历,有的比大学生的还要厚,有的小学生各种证书就有23项,简历多达28页,您感觉是否有这种必要?
  孙双金:虽然证书多能够反映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凭借证书的多少来录取学生,有时候会造成家长不顾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逼迫孩子去考证书,因为只有拿到证书才能选择好的学校就读,但往往是为了叠叠证书牺牲了孩子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牺牲了孩子金色的童年。人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幼年期主要干什么,童年期主要干什么,都应该有合理安排。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的学习、娱乐、锻炼,应该和谐、交替地进行,这样才符合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才能为其将来更好地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有学者认为,早熟的果是长不大的,是青涩的、短命的。我们让孩子取得这么多的证书,是不是拔苗助长?孩子获得的证书多了,就意味着将来长大了之后也能够发展得很好吗?事实并非如此,古代“伤仲永”的故事就是一例。现在我们所谓的超常儿童,等他进入成年之后,未必比正常人发展得好,未必能比正常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很多农村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拿的证书并没有城市的孩子多,但到大学里面发展得丝毫不比城里的孩子差。拔苗助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发展后劲的。
  邓可清: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它的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一味地把孩子当成考证、考试的机器来打造,势必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减少他的天性发展所需要占有的时间份额。曾有媒体报道,湖南有一个少年大学生,不断跳级,考取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但两年后退学了,就是因为他之前的一切生活都由母亲代理,使他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王铁军:这说明我们学校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我们现在对孩子是教育过度,教育过度会带来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的认识问题及其精神世界,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理想世界完全是错位的,是被家长、学校,用应试教育的理想世界代替了孩子个性充分发展的精神理想世界,这就导致种种悲剧。现在的教育功利化色彩太浓,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分数,把孩子本身的天性都给抹杀了,这是教育的悲剧。
  “教育贫富差距”是“证书热”的主要病因
  主持人:作为家长,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逼着孩子去考证书可能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上一所好的学校,才能对他以后的发展更为有利。那么,“证书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孙双金:“证书热”是当下“择校热”的一个缩影,为什么现在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主要因为校与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有的孩子,家庭所在的学区就是名校,他不需要择校;有的孩子家庭居住的地方,所在的学区是薄弱学校。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就要给孩子选择名校,而证书就是孩子进入名校的敲门砖。现在我们的社会在用人上追求高学历,原来本科生就能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现在研究生找工作都很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个是博士生,一个是硕士生,一个是本科生,它肯定首选博士生。在这种导向下,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个好前途,就不得不从小为孩子择校,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名校才能为孩子将来考取重点大学、谋取一份好的职业打下好的基础。所以,我觉得这是整个社会的人才观、用人观问题。
  邓可清:可以说,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是不惜血本的。如一些学校通过摇号的方式来选择学生,有一个智障儿童,通过摇号被选上了,很快就有家长要拿15000元钱来买这个号。每个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快乐的童年,但为了使孩子能够进入名校学习,家长不得不逼着孩子去考所谓的证书,这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导向逼的。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考证热”背后的择校问题无法回避。
  王铁军:目前的“择校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期望,但我们不能以绝对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因为“均衡”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概念,学校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而且以后这种差距恐怕还要继续存在。家长要把孩子送到最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我认为是非常正当的要求。
  主持人:对“小升初”,我国有“就近入学”的规定,但在“择校热”的冲击下,“就近入学”规定面临着严重挑战,有流于形式的危险。为什么“就近入学”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邓可清:“小升初”实行“就近入学”,是有群众基础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弱势群体的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保障。但这只能解决“有书读”的问题,解决不了“读好书”的问题。“就近入学”作为法律规定,是一个追求社会和谐公平的理念,但真正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
  孙双金:我个人认为,“就近入学”和“择校”是两种体制下的两种思维方式。“就近入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产物,学生入学由政府统管,住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读书。在这种模式下,就需要政府统筹安排,以确保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但在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客观情况下,“就近入学”规定有时反而违背了教育公平,并将教育不公合理化了,为什么有的学生能上好学校,而有的学生就得上差的学校呢?
  而“择校”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领域的自由选择,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教育上的投射和反映。既然要市场选择,家长就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只能上某所学校,而希望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这就像买衣服,为什么只能到金陵百货去买,而不能到中央商场去买呢?哪个地方物美价廉,我就到哪个地方去买,这就是市场选择。“就近入学”是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一种集中反映,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矛盾。如果政府能够保证学校之间发展的相对均衡,如韩国,学校之间的办学规模差不多,教学设备差不多,教师五年轮岗一次,择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王铁军:“就近入学”,是我们实施教育公平的一个基本策略,因为受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要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改造薄弱学校,把优质教育资源放大,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果学校之间的发展均衡了,择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会自然消亡。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协调和努力,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毕竟是我们前进的一个方向。有了目标,相信一切问题都将会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6 12:18 , Processed in 0.04170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