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2|回复: 1

[教育策划] 把握指导幼儿游戏节奏的反思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6 1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教师来说,在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存在着节奏问题,正如成人和幼儿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幼儿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幼儿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幼儿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究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幼儿立即给出“正确”的回答,一次活动“立竿见影”,看到结果。因而造成了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使幼儿的学习停留在对于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同样也存在于游戏活动中。
  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玩沙包的组织中,孩子们在操场上,有的正面投,有的侧面投,有的向上抛,有的互相抛接,卢志远还用沙包玩奥特曼的游戏,同同则用沙包当炸弹玩解放军打仗的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我看着孩子们玩得这么投入,忽然灵机一动,操场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塑胶地板铺成的,何不利用这些方形的塑胶地板教幼儿学会测量呢?
  于是我召集幼儿到身边:“我们来学习新本领。”我让一个幼儿扔沙包,再让另一个幼儿在不同的起点扔。
  然后问大家:“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扔得远?”
  同同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非常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老师,我把敌人炸死了。”我和蔼地对同同说:“动动脑筋,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扔得远?”同同只好停止游戏,想了想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说完,同同和小朋友急着要继续“战斗”。我又问:“怎么比?”同同只好再次停下来,语气中透着一丝不耐烦地说:“谁扔的方块多,谁就远。”“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动脑筋的小朋友我奖给他(她)一个五角星。”
  在我的要求下,幼儿们只好完全停止游戏,琪琪说:“可以用棍子。”
  我又说:“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办法。”卢志远说用绳子。我看刘新宇没有说过就问刘新宇,刘新宇低着头说:“我想不出。”我又说:“动动脑筋,你一定想得出的。”刘新宇听了我的话,表现出一脸茫然。
  在我不断地提问和要求下,幼儿又举出了绳鞭、皮筋等不同的方法。
  最后,我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说:“小朋友都很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测量办法,学会了测量。今天的游戏就到这里结束。”我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结束了游戏。
  幼儿们表现出索然无味的情绪,同同噘着小嘴说:“这个游戏一点也不好玩。”
  回过头来想这次的活动,我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我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并且在指导时也给了幼儿鼓励和启发。但是,问题在于我没有把握好指导幼儿游戏的节奏。教师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于是,本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当教师把幼儿带到户外去玩沙包时,幼儿最初的兴趣是在玩沙包本身。在扔的过程中,幼儿也许会产生“谁扔得远”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的问题。由于场地关系,幼儿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地面的砖。由于幼儿已有一定的“竞赛”心理,也有过些简单的记录经验,教师还可以提供纸、笔等,让幼儿把他们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更换游戏地点、内容的办法,例如把幼儿带到没有方块的塑胶操场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形塑胶地板,幼儿必然会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很自然”地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其他的测量工具,在幼儿玩绳时也可以引导幼儿来测量。所以,这个活动以渐进式、生成性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指导幼儿游戏的节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438
发表于 2016-8-6 1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思一:
  要把握好指导的节奏,要求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新《纲要》中指出:“以幼儿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幼儿的发展中把握“教”。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幼儿可能的兴趣与需求,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幼儿真正的兴趣、需求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否则幼儿的兴趣被压制,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我没有敏锐地把握住当时幼儿的兴趣所在,只从自己的教学目标出发,硬生生把幼儿的游戏兴趣扼杀了。结果我的“教”让幼儿变得被动,让幼儿变得“厌学”。所以当教师为这般教学效果而欣喜和得意时,是否想到:幼儿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或表面的获得是以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
  反思二:
  要把握好指导节奏,要求教师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适度介入。以幼儿的“学习”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幼儿接受的速度,因为不同的幼儿,接受的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幼儿的手,生拉硬拽地强迫幼儿跟着自己“跑”。必须了解每个幼儿发展上的差异,因人而易,有的放矢。那么,对刘新宇的表现教师就应该运用与其他幼儿不同的指导策略,而不应该要求他也像其他幼儿一样说出许多方法,只要他能在这次游戏中有感受,有一点的收获,有快乐的体验就足够了,否则会有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反思三:
  要把握好指导节奏,要求教师给幼儿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幼儿“出错”,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幼儿的头脑。要遵循新《纲要》中引导幼儿发展的规律性原则。以发展的趋势去关注幼儿小步递进的过程。使幼儿的认识从幼稚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的理解到逐步接近正确的认识。变“授人以鱼”为“教人以渔”。在给幼儿空间的同时还必须给幼儿内化的时间,把幼儿的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的过程。幼儿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幼儿可以通过一次活动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主动建构的产物,但建构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否则会发生“有教无学”的现象,教师把学习看成了传递的过程而不是建构的过程,我没有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时间,而是想以一连串的提问就希望幼儿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产生了的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违背了幼儿发展的规律。
  自以为幼儿学会了,而实际上教师只是完成了“教”。
  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可以“教”很多东西,包括游戏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多种方式方法来“教”。教育实践中的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职责,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指导游戏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尊重、理解与包容,需要教师有一颗容细心、耐心的“童心”,更需要教师具有“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5 18:21 , Processed in 0.094734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