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7|回复: 1

[教育策划] 抛接球的艺术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6 11: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并抛还给孩子。”“球”有大小之分,我所理解的“球”它也许是幼儿自主活动遇到的各种各样困难,也许是探索过程中在新情境中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无法解决的新问题,也许是与同伴合作中、与同伴协调关系时出现的矛盾等。
  完整的来看这句话:从广义上我理解为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儿童前提下,师生之间所建立的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捕捉儿童学习下一步内容的最佳时刻,不失时机地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狭义上说,是指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师生的对话体现了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方式,如同打乒乓球一样,作为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问题“抛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本文试从师幼互动中“师生对话”角度入手,探讨其中存在的教育价值及教育技巧。
  一、接住、接稳幼儿抛来的“球”,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方案教学中主题的确定、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兴趣。活动围绕孩子兴趣展开,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教师作为“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霍钦斯语)应及时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究。
  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比较浅显,常常是一个接一个,令人招架不住。一般5岁以下的幼儿提这一类问题的比较多。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引发幼儿思考,从而推动主题的深入。教师要把握住幼儿提出的问题最基本的一点是学会倾听。当幼儿在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静下心来仔细倾听他们的对话,甚至做些纪录,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观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善于用语言表达,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语言中倾听到,有时从幼儿的动作、神情等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把握幼儿的问题时,有时可以是被动的倾听,有时可以是主动地询问。只有找到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找到推动主题发展的契机。
  第二类是“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幼儿园中班这个年龄段明显曾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新一步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
  这有一段幼儿同伴间的对话:
  张炅:“李云志,你快看这个大西瓜虫肚子里有好多小西瓜虫,你知道大西瓜虫是谁生的吗?”
  李云志:“我们是妈妈生的,大西瓜虫一定是西瓜虫妈妈生的”。
  张炅:“那西瓜虫妈妈是西瓜虫姥姥生的,可西瓜虫姥姥是谁生的?”
  李云志:“对,西瓜虫姥姥是谁生的?最早的西瓜虫是谁生的?”。
  张炅:“这个我可不知道了,我们一起去问老师吧”。
  从幼儿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已明显发现幼儿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面对幼儿的这类问题,“有问必答”未必是上策,我们可以尝试采取的方式有:
  第一种方式:直接回答
  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通过丰富和充实自己,来回答幼儿的问题。当然,当答不出的时候,最好直接告诉他们:“我不会,等我看看书再告诉你答案。”这样的回答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幼儿对书有一种兴趣,有一种期望,让他知道书是很有用的,将来许多知识都可以在书里找到。
  第二种方式:提出反问
  如果说直接回答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渴望,那么提出反问则能引起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幼儿提问后,教师不要急着回答,可以提出反问,和他们一起讨论答案,这样他们就会有自豪的感觉,会不断地去发现、提问,会越来越爱讨论与思考。
  第三种方式:和幼儿一起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去发现答案。
  第四种方式:留给幼儿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来报告自己的点滴发现。如果教师经常留一些时间给幼儿,那么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变得善于观察、乐于思考。
  第三类问题是“怎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所有问题中占极少数,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幼儿在寻找这类问题答案时,遇到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的疑惑相对会比较多,借用皮亚杰说过的“只有把外界的刺激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幼儿所感知,如果出现的刺激或问题远远超出幼儿现有的知识结构,幼儿通常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有时他们的活动也会因此而停顿或干脆被放弃”。所以,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及现有的知识结构,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把这些大问题拆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从而使它们能够被幼儿原有的知识结构所整合、化为己用;另一方面可以将“深奥”问题进行设计,变成幼儿通过操作可以感知的事物。这样,幼儿在操作、尝试、比较中,就可以将问题逐个整合、层层递进,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则可以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索,因为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6 1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接抛球”的艺术
  1、师生之间的“推打练习”
  教师在“接球”时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幼儿瞬间的思维火花,生成一个个精彩的探索画面,如以“我在长大”为主题的生成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与父母交谈及查资料,解决了他们上次提出的疑问,得出了自己的论证:“妈妈肚子里有一颗种子,爸爸肚子里有一颗种子,两颗种子碰到一起就有了我。”
  “你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长大的?”我提出问题。
  “是吃好多好多有营养的东西,是吗?”何先睿答道。
  “我想是这样,小宝宝是用嘴巴吃吗?”
  “好像应该是这样。”何先睿说。
  “不是,是用一根小带子吸收营养的,”马宇琪大声地说。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带着问题向家长寻求答案。在下次讨论中,大家认可了马宇琪的答案,并知道这根“小带子”的名字叫做脐带。教师要善于接幼儿发来的“球”,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正如实录中一样,问题提出后,幼儿在接过教师“球”的同时,也抛还给教师一个“球”—“是吃好多有营养的东西,是吗?”。教师接过幼儿的“球”,并再一次推回给幼儿:“我想是这样,小宝宝是用嘴巴吃吗?”结果引发幼儿之间争执等系列探索活动。师生在“一推一打”过程中,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认识,从而使探索活动得到深入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这与新《纲要》中“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观点不谋而和了。
  2、当幼儿发“臭球”时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与科学概念相违背的“错误理论”,正如我们打球时发的“臭球”一般,我想这既可能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的局限所致,也可能是由他们的简单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当然,还有部分幼儿是属于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想法的。
  当幼儿出现“错误”理论时,教师首先要把这种“错误”看作是幼儿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而不要马上指出他们的看法是错误的,也不要急于把正确答案公布于众,而要学会“装傻”,要多问问幼儿:“真的是这样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能拿出证据来吗?”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真相。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如医生等)来为幼儿做专门的介绍,或者去收集一些比较有权威性的资料向幼儿介绍正确的理论,因为从“错误”到真相大白的过程,就是幼儿逐渐学习思考与分析的过程。
  3、当幼儿不接球时
  有时候幼儿不接教师“发出的球”或“打回去的球”,这时教师就要反省:自己这个“球”是否过高、过难了?教师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及时调整手中的“球”,以使幼儿有能力、有兴趣地去“接球”。
  4、制造“技术球”
  教师在与幼儿相互“发球”“接球”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技巧,制造一些超水平的“技术球”,如:有时候,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打个“擦边球”,不直接给幼儿答案,而是旁敲侧击地引导、启发幼儿。如:“夏天”的主题生成后,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多个瓶瓶罐罐,让他们自由玩水降温。突然,我听见张炅大声叫史文越:“史文越,快过来帮帮我。”我急忙走过去看个究竟。张炅说:“史文越这个瓶子总是灌不满,你用手指头把瓶上的洞堵上,我来灌水好吗?”史文越也很感兴趣,就蹲下用手指头堵住了洞,张炅用水瓢往瓶子里灌水。等水灌满后,他发出命令:“史文越快把手松开。”史文越把手一松,水就从洞里往外喷。我发现从两个洞喷出的水柱不一样远,就问:“你们发现两个水柱有什么不一样吗?”他们俩都看着我摇摇头。我想他们也许陶醉于刚才水柱的喷涌中很高兴,未注意其它。我说:“你们可以再试一次。”第二次喷水时,他们俩的眼睛直盯着水柱看,忽然张炅大声说:“我知道了,一个水柱近,一个水柱远。”史文越也大声说道:“我也看到了。”我又问:“为什么一个近一个远呢?”他们俩一次又一次的灌水、放水,但很久没有找到答案。有几次我很想告诉他答案,但忍住了。终于,他俩跑来找我说:“我们知道了,水面离喷水的洞越远,从洞里喷出的水柱就越远;离喷水的洞越近,水柱也就越近。”在幼儿探索活动中,我学会“等待”,并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适时地以问题启发,并观注幼儿探索过程,引导启发幼儿自己寻求答案。
  有时候,可以打个“转球”,让幼儿进一步领会其中的奥秘。如我们在开展“春天的植物”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蚂蚁产生了兴趣,但却没从幼儿园里找到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我问道:“怎么会没有呢?你们想想平时都是在哪里看到蚂蚁的?”孩子们又到幼儿园的草地、操场、花坛边去找,可还是没找到。于是他们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想法:有的孩子认为蚂蚁可能在树叶上,或者在溜冰场上;有的孩子认为幼儿园里太干净了,应该到家里的垃圾桶边去找;还有的孩子认为应该去挖个洞找蚂蚁,或者用饼干、香蕉去引蚂蚁等等。这时,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想一想,你们以前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蚂蚁的?”孩子们有的说是在天热的时候,有的说是在天冷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我在查找资料时发现:适合蚂蚁生活的温度是19℃-26℃。“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呢?还是根据孩子的‘迷惑’、自己的‘质疑’,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呢?”我左思右想着。最后,我决定选择后者—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并在后续的主题活动“夏天的昆虫”中,幼儿的探索活动得到响应和延伸。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研究“球艺”,才能使探索活动犹如乒乓比赛一般起伏不断,精彩纷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19 06:11 , Processed in 0.07380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