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2|回复: 1

[社会培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6 1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进入21世纪,健康的儿童将是21世纪的宝贵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的儿科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有五大标志:(1)动作发展正常;(2)认知发展正常;(3)情绪积极向上;(4)人际关系融洽;(5)性格特征开朗;(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以来,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产生了许多另人担忧的现象。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数量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在对本园幼儿的日常行为观察和教育中发现:有的幼儿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受家长的溺爱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独尊与人格格不入。个别幼儿甚至带有问题行为,或蛮横无理,或依赖退缩……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抵御挫折有密切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与5岁以下的幼儿期。”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
  本人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些粗浅的体会,以下从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和谐情境中营造心育氛围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让他们在丰富、自由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生活,既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是物质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班级内的活动材料应该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墙面布置要体现儿童化、趣味化和教育化,内容要随季节和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优美、整洁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充实幼儿的生活内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
  其次,是心理环境的创设。《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该行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因此,教师还要积极为幼儿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种平等、尊重、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及时的与幼儿进行沟通,这种师生间的沟通,能缩短老师和孩子间的距离,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还需要教师能接纳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不以同一眼光看待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原则,使幼儿个体的才能在集体中充分得到表现,逐步产生和树立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起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感官体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师的人格是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虽然,幼儿教师的工作很繁琐,经常会出现倦怠的情绪,但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带到孩子身上,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用健康的心理去引导和教育好孩子。
  二、在领域教学中渗透心育理念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中。”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
  首先,目标中的融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与某一领域的目标中。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以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重点的在各年龄班展开。教师除了专门组织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师首要目标便是让在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了对自己的认同感;其次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可以使物体转动的不同方法;再如艺术活动《克隆小寿星》,目标之一是感受与体验他人合作的快乐;之二是在幼儿创造性的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对自我和他人的的客观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6 12: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内容中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要以目标为前提,以幼儿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抓住各领域教学内容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结合点,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如语言领域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将这些线索扩展,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
  最后,评价中的融合。在活动实施后的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原则,对孩子的活动给予较多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对学习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态度;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整体性的教育。
  三、在成长档案中记录心育过程
  未来社会需要富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能把对每个幼儿的教育落到个性化实处,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幼儿成长档案”应运而生了,它是对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整体评估,依据幼儿现阶段发展现状提出预期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引导和帮助,促进其发展等过程为轨迹而形成的资料,这是教育日趋个性化的产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性,而且在对个别孩子的观察中我们经常发现,幼儿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退缩、自卑;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交往能力差等等。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评价。“成长档案”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
  教师可以借助“成长档案”,对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评估,依据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预期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引导和帮助,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在某一特殊时期出现的情绪或行为问题,采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记录,分析寻找原因,并依此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记录时也可以有重点的将某一心理素质的优化过程以幼儿行为的变化的过程记录出来,这既是教育过程和效果的记录,也是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轨迹的记录。
  例如:中班幼儿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师就在“成长档案”中确立“提高幼儿学习主动性”的观察与记录。在对幼儿学习主动性行为进行整体评估,确定预期发展目标后,制定行为记录表格,根据每个幼儿在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分阶段以表格和文字的方式记录,表格记录的是幼儿在教师规定的几个项目中的表现(优、良、中);文字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幼儿行为描述、教师对幼儿心理分析及根据幼儿心理发展制定的解决策略等。记录的时间根据幼儿行为严重程度而定,情况好的每月一次,情况严重的每天一次,在观察记录中,每个幼儿的心理状态清晰的展现在老师的眼前,幼儿心理转变的过程一目了然,易于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幼儿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干预。
  “成长档案”详细记录了教师对不同孩子的心理教育过程,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让教师更多的了解孩子,获得孩子认知发展的相关信息和兴趣爱好的信息,为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制定心理教育对策和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提供依据。
  其次,可以提高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水平,教师在一次次记录、分析与反思中获得更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更好的对幼儿进行心理引导和教育。
  第三,为幼小衔接,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当幼儿在小学中遇到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时,可以让小学教师参阅“成长档案”,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历程,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促进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让家长了解相关信息,使家庭教育不会偏离大方向,有助于形成家园教育合力,为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一致的影响。
  四、在问题教育中完善心育方法
  问题教育是指教师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加具体、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问题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具体的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精心设计有关教育活动。通过对不同幼儿行为问题进行的问题教育,教师可以探索获得更多教育的方法。
  案例:
  饭后活动的时间,因为还有一些孩子还为吃完,所以老师让先吃完的孩子把椅子搬到边上看书,大家都很高兴,因为他们都喜欢看书。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嘶——”的一声,随后是一声大喊“老师——”,我朝声音的方向望过去,只见沈般若和冯楷手里各拿着半本书,还凶吧吧的对视着。看着这一情景,我又好气又好笑,也大概知道了刚才一瞬间的事,我迅速走了过去。
  师;发生了什么事?
  沈:他抢我的书!
  冯(抢着说):是我先抢到的!
  师:噢,书是抢来抢去的吗!
  (他们两人都低下了头,老师的一句反问式的话,已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
  师:不管谁先拿到的书,一本书,大家都想看的时候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孩子,我相信在两人都静下心来之后,一定知道这样才是正确的行为,从他们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比老师的教诲效果要好的多,果然——)
  沈:轮流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8 16:38 , Processed in 0.08123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