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社会培养] 寓行为培养于生活实践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6 11: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忽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幼儿在被问及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应该谦让、合作、帮助、有礼貌时幼儿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在情境实验和自然观察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的却非常少,这说明幼儿的认知与行为有严重的脱节现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两点是直接涉及到我们的教育方式。
  其一,是教师偏重言语指导。平时自己说的多,让幼儿看的少,做的更少。很多教师以“成人”的眼光和要求来教授孩子,孩子们只是听到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们究竟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以后后果会如何,他们不知道,也不了解。时间长了,也养成孩子做事依赖性强、凡事都要老师或家长先讲,而我们只要照做就行了,更有的孩子时间长了,就把老师的话当成“老和尚念经”一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如在孩子握笔时,有的教师一味地强调握笔要正确,不要太短,不要太长。那么究竟抓到什么位置才叫短,抓到什么位置会嫌长呢?不妨给孩子一支笔,如果他抓长了,那么力量就不会集中在笔尖上,因此也画不出实实在在的线条来。如果他抓短了,那么手指头就会先于笔尖而触到纸,这样也写不出什么字来。这样自然而然地他就会将笔抓到比较合适的地方。这不比言语教导起到的效果更好吗?
  其二,是措施存在着即时性。缺乏系统性、持久性措施,往往只是产生暂时效应,不能使孩子真正从情感体验、意志出发来理解行为。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谈到的教师的要求和交代不明确、不具体。所有的要求只是一时性的,今天重视这个了,明天又注重那个了,时间一长发现哪个要求都提过,但具体落实的效果怎样,孩子受到启发和教育了吗?如培养孩子正确的坐姿,有的老师在第一天交代了身体、腿、脚、头、眼睛要怎样;第二天就只关注身体和腿、脚了;到了第三天也许就会只关注小脚了,而眼睛看的方向、身体的弯直、腿的摆放就都忘记了提醒和交代。我们面对的是低幼儿,平时的一日生活行为要不断提醒,长期要求,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会集中,要求才会到位,孩子的行为习惯也会好起来,才会变的持久。
  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鉴于以上原因,我们依据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实践原则,寓行为培养于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中不仅向幼儿传递社会认知、观念、技能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激起幼儿强烈的行为动机,促进良好行为的培养。
  一、通过榜样示范帮助幼儿树立遵守规范的意识
  良好的行为必须在正确规范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我们运用榜样示范、情景讨论、观察学习、认知冲突等训练方法,引导幼儿学习规范,理解规范,帮助幼儿掌握具体的行为方式,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该如何去做。如幼儿排队时,常有争抢现象,我们可以找一个做的好的幼儿做榜样。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他,他是怎么排队的?他排队的时候身体是怎么样的?有没有推搡他人?嘴巴有没有说话?等小朋友明白了以后,他们就会知道下次排队应该怎么做。同时我们让幼儿明白这个规范是对每个人行为的约束,每个人在活动中必须按规范行事。
  二、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
  1、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实践。幼儿园的各科教育中几乎都隐含着、行为教育因素。我们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将行为实践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音乐课上组织《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教学时,为了引导幼儿理解勤快人爱劳动,可以开展“我来帮小朋友擦桌椅”和“我帮幼儿园拣垃圾”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更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达到了统一。
  2、游戏活动中的实践。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交互作用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角色游戏。在幼儿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要实现角色转换,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经验。如我们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晨间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中,鼓励幼儿时时刻刻这样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得讲礼貌的良好行为规范。
  3、生活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首先要制定生活活动规则,然后再指导幼儿行为实践。如在洗手环节中,我们要求幼儿按先后次序排队洗手,使用自己的毛巾,不大声吵闹,节约用水。但我们发现幼儿对节约用水不能正确理解,常常有水龙头滴水的现象。为此,我们组织幼儿做实验,让幼儿把杯子放在未关紧的水龙头下,让水一滴一滴滴满杯子,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节约用水应从不起眼的一滴水做起。
  三、重视行为评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的整个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成人和外界对他们言行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心理,积极开展激励性行为评价活动,强化幼儿行为。
  1、开展好孩子宣传活动。这是教师对幼儿行为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晨间活动结束后,通过教师通报,以赞扬、鼓励的话语,讲述激情的方式能使幼儿获得愉快、自豪、自强的情感体验,起到情感促认知,情感促行为的作用。
  2、开展小星星奖励活动。这是教师评价、幼儿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班上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行为发展情况,每周为其制订不同的行为发展目标。幼儿在本周活动中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或在某一活动中表现突出就可奖一枚小星星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而强烈的上进心,又为幼儿的行为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以上是我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一点体会,重在平时,重在实践活动中去发展和锻炼幼儿,幼儿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22:38 , Processed in 0.05990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