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2岁以后,宝宝开始能够较好地理解爸爸妈妈愿望、情感和观点了,他们还能够根据这些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他现在能够忍耐妈妈因为别的事情而迟迟没有注意自己,也能够忍耐同电话铃声或家务暂时吸引了妈妈的注意,还能够忍耐同妈妈的短期分离,因为他相信妈妈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 为什么不同的宝宝对待分离有不同的反应?
儿童心理学家们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婴儿在妈妈离开的时刻显得特别的不安、害怕,而有些孩子会很快的恢复平静?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一些婴儿对母亲的可亲近性和母亲能否及时回应自己的需要而缺乏信心?”则答案似乎很明显。自信源于经验,婴儿的心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如果妈妈总能及时回应我,则我预期下次也能得到同样回应。而如果在我需要妈妈时没有回应,下次我就不知道该预期什么。
心理学家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测验”的方式来评价婴儿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这种“陌生情境测验”的基本原理就是仿照婴儿与分离的场景进行的:在一个小型研究专用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供妈妈使用、地板上有玩具供宝宝玩,妈妈和宝宝一起在房间中玩耍,整个过程被录像。在两个关键性时刻,发信号让妈妈出来,让宝宝自己在房间里呆三分钟,妈妈第一次走出来,只留下女助手和宝宝在房间里,第二次则只有宝宝自己留在房间里。
许多心理学家期望在幼儿对母亲的离开所产生的反应中,获得关键性信息。一位叫做Mary D. Ainsworth的心理学家耐心仔细地收集了近三十个婴儿的资料,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婴儿属于哪种类型,在妈妈离开的时间,他们都哭闹得十分厉害。婴儿之间的区别在于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反应。
依据这些不同的反应,Mary D. Ainsworth将婴儿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