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回复: 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语文说课稿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8-8-29 23: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迟到》文章以倒叙的手法回忆了作者上小学一年级时发生的事,这件事记叙了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和一个既要面子又想偷懒的女儿之间的一次冲突,从中我们能真切的体会到小女孩的心理,也能深刻体会父爱的深厚。文章先写出了“我”一年级时既想赖床又怕迟到了害臊的矛盾心理,这个矛盾心理在爸爸严格管教不许“上学坐车”的规矩下就更尖锐了。接下来,通过对父亲的侧面描写及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厉。后来父亲送来了“我”的花夹袄,又给了我两个铜板,都表明父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心,传达着父亲深切的爱。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写“我”从那以后,早晨最早到校,则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对“我”的教育的成效。
       
          本文节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于 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城南旧事》就是以北京二三十年代为写作背景,回忆了作者的亲身经历。课文中人物的衣着打扮、雨具、交通工具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独具的特点。《迟到》这部分的起因是这样的,作者在小学毕业时,爸爸有病不能参加她的毕业典礼,作者深感遗憾,戴着爸爸最爱的夹竹桃参加完毕业典礼。作者在看望生病住院的父亲时,父亲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千万不要迟到。”此时,作者的父亲已经病危,由此作者回忆起发生在小学一年级的事,因此,感情复杂,感触细腻,心中的波动极大,是作者深刻理解父亲那种严厉的“爱”的思想基础,自然而然作者在文章中也用大量的语言浓墨重彩的进行了描述。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这件事在作者心目中的刻骨铭心的地位。
       
          鉴于以上对课文内容和故事背景的理解,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做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习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或书写以下词语:
       
          ⑴ 理解:(二三十年代常用的词语)
       
          扎辫子、换制服、大油鞋、油布伞、洋车、五大枚、夹袄、铜板 藤鞭子。(这些词语离学生生活较远,但确实又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障碍)
       
          ⑵ 理解并书写:(重点词语和新词语)
       
          赖、愁、懒惰、害羞、恐惧、静默、催促、哀求。(这
       
          些词语贯穿全文故事,构成了文章框架)
       
          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严”在
       
          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
       
          ⒊细读课文细腻的内心描写,弄清故事发生的起因
       
          教学重点:
       
          ①读通、读顺、初步读懂课文。
       
          ②弄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篇教材无论从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
       
          例还是学生捕捉重点的能力,都可能是父亲教育孩子的部分和父亲给孩子送伞的故事梗概,也就是关于迟到的经过。我之所以把起因和结果确定为重点和难点,其目的是尊重学生的自主理解,把学生自己能感悟到的交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另外,为下节课引导学生理解“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正确对待批评”,本文属
       
          于第一篇,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点。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课文表面是叙述父亲如何教育孩子的,而详细的起因和鲜活的结果描写又把作者推倒文章的主人公的角色上,文章虽用大量笔墨写父亲如何批评、打骂和给孩子送花夹袄,但父亲的角色则退居到次要人物的地位,鉴于这个要求太高,本课难点的确定是力争为全文重点的理解做好铺垫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好这件事的起因,也就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为吓节课教学打好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8-8-30 0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教学方法:
       
          ⒈情景教学法:课文中所讲的故事在任何人的成长经历
       
          中都有可能发生过,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学习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降低了本文篇幅过长、语言过于修饰、形式过散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很快的捕捉到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启发式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体要求的一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文中关于事情起因的语言描述,很精彩,有借鉴和积累的意义,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很好的例子。从文章内容看,可以预设学生很快会找到段落,也能熟练地读出来,并且能很快的抓住重点,事情的起因是作者 喜欢赖床。但是,真正能理解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三言两语就可以交代清楚起因的用意 却有一定的难度,而理解好这些,又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没有留意的,作者却别有用心的内容,同时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 学习方法
       
          ⒈读书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的
       
          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是语文课标在学习目标的价值取向中的阐述。加之本文属于散文,内容形式的过散,语言的细腻,五年级学生要感悟起来确实很难。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和书本对话,为后面的探究和合作做好铺垫。可以采用以讲故事的形式读文、比赛读和片段精读的方法。(本文篇幅长,读完一遍需要6分钟,因此全文读书课内只安排2遍。)
       
          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
       
          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读书环节创设合作读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听众,会更加努力的读好课文,提高读书效率。在理解事情起因的部分,开展自主探究,倡导生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真切切感受作者当时矛盾的内心(由“愁”的内容:因懒惰而赖床、因赖床而迟到,因迟到而引来同学的耻笑而害羞,因避免学生耻笑而奔走上学路上的恐惧等等的复杂内心)
       
          四、教学流程
       
          ⒈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类似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于“迟到”的故事,达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便于很快捕捉课文主要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的目标,同时,潜意识中发现作者写作与自己的不同。
       
          ⒉多种方法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⒊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透事情的起因。
       
          围绕重点句“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我的心里就一阵愁。”和“我听着不停的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理解作者因为“赖床”而导致的惯性的旧愁加上“有一天”(故事发生的这一天)的新愁,真是愁上加愁,愁得不得了来分析事情的起因。引导学生明白,正因为这种复杂的心里刻骨铭心,才有父亲的教育难以忘怀,才有在父亲病危时自己瞬间感悟——即父亲的严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才可以是事情的发展顺理成章,结果是自己春天早到校,冬天也早到校,一生都遵循父亲的遗愿“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⒋学习结果,形成完整的概念。
       
          ⒌作业:勾画父亲对我教育以及送伞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下文学习作好预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0 21:03 , Processed in 0.076834 second(s), 6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