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7|回复: 1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雨夜宿净行院》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8-8-13 22: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雨夜宿净行院》
        雨夜宿净行院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鉴赏请看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00
发表于 2018-8-13 23: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的题目向读者传递出三个饱含信息的词:雨夜、宿、净行院。
       
          淅淅沥沥的雨丝,如苍天垂挂的泪水,本就容易助生凄凉;偏这“雨”直下到“夜”色弥漫。如果说明朗的白天是属于外在世界的,那么漆黑的夜色就是属于心灵的。黑色是心灵的保护色,是让心静下来的颜色,也是容易让心凉下来的颜色,还是让静下来凉下来的心容易生发悲凄的颜色。而在这首诗歌的题目里,凄凉之声与凄凉之色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难题——“宿”。宿者,过夜也。诗人过夜之处非奢华之所,非温馨之家,乃“净行院”。“净行院”的住宿条件如何?那自然是简陋残破的了。
       
          在这样的简陋之处,在这样的潇潇雨夜,司空曙会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凄凉,白居易会有“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惊惧,《红楼梦》中的黛玉则会产生“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悲惋。那么苏轼呢?
       
          在此诗中,窗外的雨声对苏轼的心境其实已无太大影响。你看,首句中,诗人就直接点出自己脚踏芒鞋行天地,不再跻身名利场。接着诗人将“一叶轻舟”送入我们的视线:原来,在淼茫的人世间,摆脱了名利羁绊的诗人,一直以来都如所乘坐的一叶轻舟一般,有着轻快闲适的心境。于是诗歌的最后两句里,诗人给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画面:郁郁的树林之下,简陋的小屋之中,诗人静听屋外夜雨潇潇;没有点亮的灯火,诗人眼中的凄凉也好似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退去。不见凄凉,何必话凄凉?惟有雨声而已,惟有宁静而已……
       
          据《遂溪县志》载,宋朝哲宗之时,苏东坡被贬到海南,至宋元符三年,遇赦北归,从海南儋州坐船回到北部湾时受风雨之阻,便舍舟登岸,住在遂溪县兴廉村净行院,遂有此诗。
       
          这一年是公元1100年,这一年的苏轼已经63岁,距他离开人世间的1101年也不过只有1年时间了。人生如白驹过隙。这位当年的洒脱才子经历人世间意想不到的坎坷挫折之后,已经垂垂老矣,已然接近人生的终点矣。
       
          此时,此地,此人,此诗,方当得此“轻”与此“静”。
       
          诗中虽有凄凉,然而在温暖的夜色庇护之中,在“轻”与“静”的心境之中,何曾看见凄凉?不曾看见凄凉,又何须言说凄凉?
       
          于是,这位时年63岁,行于遇赦北归路上的不凡的诗人,便将一种空茫静寂、轻淡自适的心绪借助这首七言绝句传递出来了。
       
          听,淅沥沥的雨声在诗中敲响。陋室的床铺之旁,一双芒鞋整齐地摆放于地面,而那陋室当中卧于床上的年老的诗人,则正静静地听着细雨点点滴滴穿叶而过,落地而响。老人的思绪在雨声中飘向了哪里?是一路行来的茫茫大江吗?是曾经让身心饱受摧残与剧痛的名利场吗?是眼前空旷简陋让人易生凄凉之意的院落吗?不,只是雨声点点滴滴而已,只是满耳满心的静寂而已,只是将所有外物均已放下的轻淡闲适而已。
       
          窗外夜雨潇潇,心中空茫静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7 09:54 , Processed in 0.047504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