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回复: 3

“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8-7-24 22: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年6月28日,整个上海沉浸在悲痛之中。
       
          当时正值放学时间,很多孩子在现场目睹了惨案的发生。
       
          对于敏感型孩子和与死者关系密切的孩子来说,当时的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这几天,陆续有亲历者家长在网上求助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阴影。
       
          当这些孩子们和家长说“妈妈,我害怕”时,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是说“别怕,别去想了”吗?这是一句多么无力的话;
       
          是说“是啊,妈妈也很怕,妈妈给你转学”吗?这也明显治标不治本。
       
          再看受害者的家属,他们在案发后,第一时间发布了自己的状态,看上去如此平静:
       
          很多人觉得他们内心强大,但他们言语中透露的冷静让我心疼。
       
          要知道,恐惧一旦深植于心,即使你不去想,它也仍然会在那里。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冻结反应]。
       
          人在感到恐惧时,除了“逃跑”和“对抗”这两种基本反应之外,还有一种本能反应,那就是“不动”,这是人在遭遇重大意外并感到极度恐惧时的一种反应。
       
          “不动”,会在此次事件中阻断其他本能动作的完成,但在之后每个类似事件发生时,他又会本能地以上次未完成的动作保护自己。
       
          这个动作不仅是肢体语言,更是内心感受。
       
          比如经历过车祸大难不死的人,一旦在高速路上飞驰,他们总是本能地双手抱住头;
       
          再比如无法接受亲人故去的家庭,会有一段时间的平和,但最终仍将走向崩溃。
       
          这是创伤后恐惧,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出不来,就会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你们有没有发现,《爸爸去哪儿》中总有几个保留游戏会重复出现。
       
          比如:洞穴探秘。节目中轩轩勇闯芭蕉洞和嗯哼征服地下城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我看见了因为两个父亲的觉知,治愈了孩子的创伤后恐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00
发表于 2018-7-24 23: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节目中轩轩对“铁扇公主”的态度,是由短暂镇定转为瞬间崩溃,这就是一种重大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表现。
       
          当轩轩飞奔出洞口,遇上“临时爸爸”夏克立后,夏克立对轩轩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一集中,大家兵分两路去地下城探险,嗯哼被任命为女生队的队长。
       
          刚下地下城时,嗯哼信心满满,可是走着走着,因为地下黑暗,嗯哼崩溃了,他是那天唯一一个在地下城大哭的孩子。
       
          杜江知道后,特别选择了一个早晨,带着嗯哼,再探地下城。
       
          对于轩轩和嗯哼而言,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只是出现了短暂的“冻结反应”,随后很快过渡到“情绪发泄”,最终因为家长的再次陪伴,他们彻底在心里与恐惧告别,他们完成了创伤后“应激动作”。
       
          很多家长能够做到和孩子一起去感受成功、经历失败,但往往忽视了恐惧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需要我们陪着孩子一起去对抗、化解。
       
          把“不要害怕,我会一直在”的信念,温柔的传递给孩子,在我看来,便是给了孩子对抗恐惧的最大勇气。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描述了她的一段童年创伤后恐惧经历。
       
          在她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省博物馆活动。
       
          午饭后,老师给了大家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就是这一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改变了她这一生对一个事物的认知与态度。
       
          博物馆里,有一个世界名家雕塑展馆,里面以人物雕塑居多,都是同比例复制,很是难得。
       
          吃完午饭,朋友打算前往参观,她走进的那个门正好通往佛教展馆,一进门,几座高大、狰狞的四大天王佛像瞬间冲击着眼球。
       
          她说:“什么叫吓懵了,你看我当时的反应就知道”。
       
          整个人定在那里,动不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缓过来,缓过来后,她默默走出展馆,全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等出了展馆,她才开始发抖。
       
          这时老师发现了她。
       
          当老师知道原委后,执意带朋友再次体验,期间用调侃的语气说:“大孩子啦,胆子要大点,你看看别的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00
发表于 2018-7-25 0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无法挣脱,最终还是被老师拉着再次进入展馆,甚至硬拉着去碰触雕塑多次。
       
          “这简直是噩梦,我现在还会梦到那一天的场景。”朋友用一种绝望的眼神告诉我。
       
          对于她而言,那个场景持续在她以后的人生重复出现,只要见到类似的雕塑她都会吓得瑟瑟发抖,并觉得无路可退。
       
          很多人觉得,当恐惧来临,直面它比躲避它有效。
       
          殊不知,疏导情绪,尤其是创伤后恐惧,必须建立在安全感完备的基础上。
       
          如果那时老师及时肯定情绪、平和疏导,她是不是就不会害怕;如果父母在事后不是总说“不要去想”,而是给予充分的倾听,她是不是就不会害怕。
       
          可,这世界没有“如果”。一次小小的事件,就造成了一生的创伤。
       
          创伤后恐惧,可能是实际原因造成的恐惧,也可能是孩子主观臆造原因造成的恐惧,比如害怕独自入睡、害怕心里的妖怪等。
       
          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创伤后恐惧呢?
       
          倾听
       
          为了帮助孩子完成情绪的完整表达,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整个故事。
       
          在孩子哭泣或者颤抖的时候拥抱他,帮助他释放情绪;如果孩子年纪太小,无法用语言说清楚,那么我们可以帮助他把故事说出来;也可以辅助沙画、绘画的形式把故事演出来。
       
          ① 尊重感受
       
          让孩子相信你,这是基础条件。要永远尊重他的情绪,即使他的情绪在你看来不合情理。
       
          ② 倾听感受
       
          要记住,“我怕狗”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模糊。害怕狗的叫声?害怕狗跳起来的样子?还是害怕狗的眼神?可见,倾听不只是竖起耳朵听,还要帮助孩子把发生过的事实表述出来。
       
          ③ 接纳情绪
       
          你得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认同,对他的恐惧感同身受。你要引导孩子战胜恐惧,但只能按照孩子的节奏行事。否则治愈过程将会中断。
       
          ④ 缓和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438
发表于 2018-7-25 00: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知道“我也是”这句话有多治愈!向孩子说出你的恐惧经历,最好选择孩子不害怕的领域和事物,让孩子觉得自己这方面比你强。
       
          建立安全感
       
          有些父母执着的认为不能让孩子在恐惧面前退缩、让步,于是他们鼓励孩子要勇敢、坚持。
       
          是的,勇敢和坚持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但如果孩子惊恐过度,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缓一缓,让孩子首先调整情绪、重建信心。
       
          ① 使用过去的经验
       
          每个人都有过战胜恐惧的经验,不管大小。给孩子时间让他回忆、体会当时的感觉,鼓励孩子思考当时的做法。
       
          ② 发挥运动的力量
       
          一个人感到害怕时,他的横膈膜会自动收缩。要让他放松,其实可以借助有氧运动的方式缓解。深呼吸,直到恐惧的感觉减弱。
       
          ③ 引导孩子思考
       
          帮助孩子战胜恐惧,还需要一些理性解释。但切忌提示太早,一切都要建立在倾听和陪伴的基础上。
       
          ④ 寻找替代方案
       
          鼓励孩子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对后果进行预测,让孩子来评估自己的方案可行性。
       
          成年人总认为,童年充斥着快乐和幸福。
       
          然而我们都忽视了,童年里同样会面对很多恐惧。
       
          面对恐惧,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陪伴,更需要倾听和安全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 15:39 , Processed in 0.08975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