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回复: 0

国学漫谈: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仪及其现实意义(一)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8-5-24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是“成人”的基本要求。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人要“成人”,就应当“仁”。所以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同时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但“成人”与“成人之行”又有所不同。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特别强调礼乐对于“成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仅仅具有某种技能或某方面的素质,并不等于解决了“做人”的问题;没有礼的约束、乐的熏陶,人们不仅不能“成人”,还可能丧失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1 05:55 , Processed in 0.06210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