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4|回复: 0

小学生古诗词注释鉴赏《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8-2-2 20: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唐代: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7 00:40 , Processed in 0.05487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