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回复: 0

小学生古诗词注释鉴赏《书边事》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8-2-2 20: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边事
       
          唐代: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
       
          ⑴调角:犹吹角。断:占尽。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赏析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 03:53 , Processed in 0.044801 second(s), 13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