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0|回复: 8

冀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阅读教学计划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7-8-26 15: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冀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阅读教学计划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的要求
       
          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⑥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⑩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精读课文的教学
       
          ①注意把握阅读教学的层次性。
       
          第一个层次:读通、读懂。也就是学生读过课文之后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怎样才能读通读懂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个性以及教学艺术性的问题。
       
          认识了汉字才能读通,理解了字义才能读懂,那么如何处理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呢?是不是一定要先完成识字任务,再开展阅读教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7-8-26 15: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阅读教学为主线,识字教学为辅线;以阅读教学为明线,识字教学为暗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两条线”是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我们把二者融为一体,共同推进。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可以借助拼音,可以询问伙伴,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借助字典。总之,在读的过程中识字,而不是把识字教学单独地拿出来。另外,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最关键最有效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识字,主动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识字方法。比如: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字带有足字旁,什么样的字带有提手旁等等,这样让学生体会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对于学生是否认识这个汉字,我们还是要到阅读中去印证、去检验,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同样,关于字义的理解,也是要结合语言环境,而不能把一个字、一个词孤立出来。
       
          识字、写字的问题解决后,我们再来看阅读教学的这第一个层次。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什么什么吗?你见过什么什么吗?而这个什么就一定和课文主题相关。那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学生阅读心理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冲动,引导学生的主动阅读是最关键的。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课题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比如,我们六册书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一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就会自然地想要知道究竟是哪三个问题,答案是什么样的?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阅读环节。
       
          另外,我们还有一种做法就是问题话题化,以学生的阅读心理为主线,用一个个小话题,在学生不经意间进入阅读教学。而不是用老师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去读。在本册教参中就有很好的范例,比如:《倾斜的伞》一课就课文本身描述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话题阅读和思考: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目标集中地达到“读通、读懂”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
       
          即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心思。读写人的文章,要感受文中人物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读哲理性的文章,就要体会文中的道理,以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文本中,与作者、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而内化文本。
       
          比如:《倾斜的伞》,这篇课文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话题:课文中的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感受。这样我们从学生的切身感受生发出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感悟文本,进而把握文章内在的人文内涵。也许有的学生会说作者给外公递毛巾在这个细节最感动,那为什么呢?还要让学生说出你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又回到文本当中,再次地更深层次地去感受。这样,在整个环节当中我们都在依托文本,不能脱离语言环境。不能忽视语言文字本身。
       
          第三个层次,就是关注、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这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教师该如何引导呢?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得好?为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回到文本当中,用心感悟。也许学生认为某个语段读起来十分优美,流畅,觉得作者写得好,语句通顺,语言优美;也可能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出了一幅幅画面,觉得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这就从学生的自身感受指向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但决不是老师告诉的,强加给学生的。
       
          在《倾斜的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逢淅沥声从窗外响起,外公便会来到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钻进伞下,挽住外公的胳膊,一同走进雨的世界中。”这段话用一连串简单的动作,把祖孙俩融洽的亲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阅读这段话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头脑中再现这样一种充满亲情,充满快乐的场景。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生活,并且描写得具体生动。如果学生能通过阅读感悟,理解到这样一个层次,就说明学生在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了作者生动、具体地描写,体会到了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从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角度去分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806
发表于 2017-8-26 16: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由课堂向外延伸。
       
          这个延伸不单指向课外阅读延伸,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向社会生活延伸。通过教学的延伸,改善学生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比如在《金色的蒲公英》一文作者写了这样一件事:学校里组织一次戏剧表演,本来“我”要演的公主角色被别人代替,自己只能出演叙事者,正当“我”觉得受到了伤害无法接受的时候,妈妈巧妙地借养花的事给“我”讲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那就是每种花都有着自己的美丽,都给人带来快乐;同样,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都是同等重要的。这种被冷落、被忽视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孩子们也一样,比如在评选中失利落选、参加比赛被淘汰等等,这些我们成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学生的心中却是非常重要,不亚于我们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的失利。那么,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就可以由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延伸,比如:引导学生回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谈谈你当时的心情?学了课文后,你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相信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类似问题的新看法。再延伸一步,可以让学生把这种收获讲给父母,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慨,一定会打动他的家人,进而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这正是通过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改善学生的生活,影响学生的人生。
       
          我们以上谈到的几点,是阅读教学中要达到的几个不同层次的标准。至于怎样达到,这需要教学的艺术性。我们相信老师们能在具体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学生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求出更多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效率。
       
          ②以“积累、感悟、运用”为核心,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课堂中的语文学习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阅读,一般人阅读文章,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弄懂文章所讲的道理或说明的问题就可以了,而语文教学中的文章阅读更多的是要通过教材中的文章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品位味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以使学生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程标准》)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研习的语言材料,在对有价值的语言现象的品析、揣摩、玩味、涵咏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良好的语感能力。本册教材在课后习题中提供了大量可供研读的语言材料。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通过词句积累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有价值的词句。
       
          或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词句:《金色的蒲公英》《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词句的积累;
       
          或是表现事物情态的语句:《燕子》《阳气》等课词句的积累;
       
          或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句:《大自然的语言》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伙伴中一词多义等现象等;
       
          或是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蜜蜂》一课表现其他动物神奇本领的成语、诗句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806
发表于 2017-8-26 17: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通过揣摩、体会、运用,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读懂一篇文章的方式方法。
       
          教材中分别就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等设计了一系列习题。
       
          如《伙伴》中通过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伙伴”的真正含义;
       
          《阳气》中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朵杏花》中通过想象人物交谈时的情态感悟人物形象;
       
          《蜜蜂》透过具有的语言文字体会科学家实验的谨慎、缜密以及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所有这些,既是对内容的理解,更是有价值的语言积累和感悟,人文性和工具性做到了有效的结合和统一。
       
          阅读教学中的“积累、感悟、运用”以及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积累,包括课文中要求背诵、朗读的精彩片段,以及优美词句的积累。教材中作了精心安排。在教学中不能只单纯的让学生读读背背就算了,而是关注更多信息,不但要积累语言,更要积累知识,积累生活。比如在课本17页的词句积累部分,这几句话的处理,首先要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感受到冬的寒冷、春的萌动,只是无从表达,其次是文本样式的积累,以文本为媒介,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最高层次要达到读者、文本、作者的三者合一,进而学以致用,学习在表达中运用。文中的两句话写得具体形象,而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就抓住其中一点学习如何写具体。再看插图人物的提示语是这样说的:“观察得细致,写得也就生动,读起来让人仿佛看到了那种情景……”话不多,其实有很深的内涵,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并且提到了阅读感受,即边读边想象。那这部分词句积累,积累的就不只是词句了,更包含了观察、写作以及阅读方法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信息资源。
       
          另外,在课本的26页词句积累部分,这两句话看上去很简单,大家认真品味,就会发现到这两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合理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同时又都是反问句,并巧妙运用了多种标点符号。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如何写生动,要保持语文的本色,用心去读,用心感悟,在感悟中积累,不但积累语言,同时也积累生活,积累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74
发表于 2017-8-26 17: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不能傻读,要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当然感悟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在课后题中就有一些提示,教学中,我们要留意。
       
          比如,可以在比较中感悟,学习《题西林壁》的时候,可以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对比,李白通过对香炉峰瀑布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题西林壁》是从整体上概括地抒写自己浏览庐山时的总体印象,从中生发出一定的生活哲理,以此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富有情趣,富有智慧。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感悟,进而准确把握诗的内涵。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对课文中人物动作,人物表情的一些细节描写,又可以通过作动作模仿,来感悟。感悟要体现多样性,而这多样性的前提是老师的艺术性的指导。
       
          ●运用,一提到运用我们就很容易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了一个词语,我们就要让学生用,用来造句,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实是很不恰当的。忽略了学生内化的过程。并且这样发散性的造句、机械地训练也会冲淡阅读教学的氛围,破坏了阅读的整体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处理,对于非练不可,又无法融合到阅读教学中的,我们就把它拿出来,往后放。在处理的时候,也不是纯粹的机械的语言训练。比如:练习运用“首先……然后……最后”,我们可以这样安排,请学生想想自己早晨起床去上学的这个过程,然后用上“首先……其次……最后”来说说。比如,学了“发现”,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把你的发现介绍给大家。这样,就是把语言的运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机械训练。
       
          另一种情况就是,想办法把运用融合到阅读教学中。举一个例子,在学习《心里的世界》一课时,接触到一个词语“拥抱”,那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学会运用,并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推进我们的阅读教学呢?我们尝试过这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孩子们有出色表现的时候,老师可以很自然地拥抱一下那个孩子,来表达对他的赞赏和鼓励。学生在还没有遇到这个生词的时候,就首先亲身地感受到了“拥抱”,将词语的学习变成一种生活经验。当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习最后一小节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这样一句话:我要去拥抱草原、大海、果园,还有那晴朗的蓝天!在这里,理解“拥抱”至关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如何理解?有前面的教学铺垫,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在课堂上老师拥抱了谁。这样,在叙述的同时,就是在进行语言的训练。进一步,课文中的“拥抱”又是什么含义呢?这就更深一步来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其中的热爱,就会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我们理想的状态就是既完成单项训练又促进阅读教学。这也需要老师们心思巧妙的设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74
发表于 2017-8-26 18: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是一道小题,大家可以看一下:
       
          如果请你根据下面提到的课文联想到一些成语,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成语呢?说出你的理由。
       
          (1)由《狱中联欢》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2)由《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3)由《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4)由《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这道题就很好地反映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关注语言、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多方面受益。
       
          ③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益
       
          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综合提高的过程,要避免语文学习中的“单打一”现象,要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发展。为此,教材中有意识的将语文学习的各项活动有机地统一在教材中,无论是独立的口语交际、习作活动,还是说一说,小练笔之类的练习课后练习,均体现了这一思想。,最后,我们谈谈语文课堂的高效整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多项整合、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过程,语文课堂中的许多环节是不能割裂开的。我们一直提倡语文教学不搞单打一,注重语文课堂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在第五单元阅读教学中,学习《尝试》,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尝试过什么,这就是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是单纯的阅读教学吗?不是,这也是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再比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可以先写发言提纲,再互动交流,这就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整合在一起。同时,一篇课文的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它是和整个单元主题下的相关课文是整合的,甚至和其他学科知识都是整和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一篇课文中不同教学方式的整合,还要想到本单元,本学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整合。
       
          通过以上阐释,我们想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能保持语文的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的有序,流畅,和谐,高效,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为学生的人生涂上快乐、亮丽的底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00
发表于 2017-8-26 18: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3.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是在本单元文化主题的统筹下,重在体现课文内容或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探索与发现”单元的几篇精读课文重在突出科学家的研究品质,《植物的感情》则从发现的角度揭示是奇妙的科学现象;《书本里的蚂蚁》用童话体表现儿童生活的一个侧面。总之,从内容上和表现方式上说,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展和补充。
       
          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仅在于“粗知文章大意”,因此课后习题的安排或提供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线索(《书本里的蚂蚁》);或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植物的感情》);或直接提出略读要求(《尝试》。)总之,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学习要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画插图或自己讲解课文等。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略读课文也承担着一定的识字、写字任务,教学中不容忽视。
       
          略读课文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与精读课文的区别:
       
          第一、略读教学的“粗”与“细”的问题
       
          ●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粗”:粗知大意,自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这为阅读和以后的讲故事提供了线索。
       
          如《尝试》一课:兵败逃走---观察蜘蛛----受到鼓舞----赢得胜利
       
          一般略读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有一个统领文章整体的问题,如《柳笛和榆钱》中的课后习题。《书本里的蚂蚁》中的课后题:有一个坡度,把它讲给更多的小朋友听。提示学生要记住要点。给出了一个,其他的由学生自己补充。
       
          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很重视重点词句段的品味、把玩,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化主题。略读则是要抓重点处,进行一些朗读和想象训练,同时也进行一些口语交际和写话的训练。《信任》中设计的四个问题就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806
发表于 2017-8-26 1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读课文教学还要“粗”中有“细”:
       
          ⑴识字方法,总结规律,加强比较,加强反馈矫正,提高巩固率。
       
          ⑵书写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处于强化的阶段:需要教师们重视起来。
       
          ⑶读书方法要细指导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边读边画,边读课文边写感受和体会,给课文画插图,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学习和解决课文的阅读等。总之,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优势,省时高效。
       
          第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明显地延展性和整合性。
       
          略读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更具有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更具备延展性和整合性。如《信任》一课的教参中设计到的四个小题:既是想象的但项训练,也是口语交际训练,同时还是写话的练习,这几个题又都能融于阅读课文的过程,对阅读是一个促进。
       
          4.阅读链接的教学
       
          在精读和略读之后,教材安排了“阅读链接”的学习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是围绕文化主题,在一个题目范围下,选择了2-3个“链接点”,每个点有相对独立的具体内容,由多彩的图画、照片和简洁、生动的文字组成。这种独特的编排方式,既区别于独立成篇、有完整结构的文章,又与之共同阐明和深化本单元的主题。
       
          “阅读链接”更具浏览的阅读特点,在不增篇幅的情况下,扩大了阅读范围和信息量;为学生提供了搜寻信息、资料的范例及其方法、途径;成为学生联系实际、切入生活或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端口与链接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习作提供了选材立意的生长点。同时,这种编排,使教材更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更大程度上改变了教材严肃、板正的面孔,具有亲近感。
       
          教学中要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统筹安排,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材料处理,也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活动的凭借进行开发。例如《爱是什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几个小片段,对“爱”的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走进春天》,可以让学生读读背背教材提供的有关材料,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谚语、散文等相关资料,然后在班级展示、交流。教材提供的几个“链接点”,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只选其一,如《其实,它们离我们很近》可以把重点放在采访身边的科学家上,也可以给自己喜欢的科学家写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就袁隆平或爱因斯坦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7-8-26 21: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学习方式上,可以自学也可以合作交流,可以课上进行,也可以课前布置,课外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也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种类:手抄报、小论文、采访记录、书信、读书笔记等。
       
          5.综合学习的教学
       
          综合学习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积累语言(“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发展和运用和语言(“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是在大的文化主题范畴下分项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我的采密集”的内容仅在于提供可供积累的范例,有生动鲜活的词语,有作为课内学习补充的课外资料,又适合诵读的篇章……,就像学生自己的积累笔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读读背背”的内容全部为传统经典篇目,或古诗,或古代格言警句,或流传千百年的古代谚语……在对经典名篇的诵读中,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许有些古代名篇名句学生现在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这些首先印刻在他们头脑中的散玉碎珠,将来的某一天必将在他们未来的旅途中熠熠生辉。要把积累和诵读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变成为影响学生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
       
          此外,有的单元还设了“我的好方法”和“书林漫步”。“我的好方法”意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学中切忌作为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书林漫步”主要介绍一些浅显的书法常识,意在引起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6 20:44 , Processed in 0.077495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