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回复: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学习体会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12-29 1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效性是现在讨论的热点,是课改反思中的一个焦点。因为我们知道: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每一节只有40分钟,一定要有情景吗?一定要探究吗?一定要小组合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既然我们要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标准,只有先认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教师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又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价值,同时收获到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鲜活和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并在快乐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数学教育重新焕发生命力。真正落实新课程思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笔者看来,我们应该紧紧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教学无非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紧密不可分的,只有同时关注好这两方面,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教师教学的有效
       
          1.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着。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学氛围的有效性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74
发表于 2016-12-29 12: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找规律》的教学
       
          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l、2、4、()、()、(),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
       
          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l、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一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
       
          老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老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我猜测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在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昂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l、2、9、l、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的平方,3的平方等”,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兴奋中。
       
          下课时间到了,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老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种不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老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了的心声,让孩了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教师要有理念上的转变,我们的课堂为谁服务为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置学生上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而不顾,还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灵动的体验、真实感受而等对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3.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其中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创设的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时设计了同学们在商场内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安排了教师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
       
          案例: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我们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蓝剑饮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型盒装饮料(出示实物),饮料盒的高度是8厘米,饮料配有一直吸管,谁能猜出这支吸管的长度?
       
          学生有猜9厘米的,10厘米的,11厘米的,12厘米的等,但就是没有猜8厘米以下的。答案很多,学生猜的积极性很高。
       
          师:为什么你们猜的吸管都比8厘米长呢?
       
          生;因为饮料盒的高度是8厘米,如果吸管比8厘米短,就会掉到盒子里面,吸不到饮料了。
       
          师:小朋友们真肯动脑筋!现在这种吸管就摆在小朋友的桌上,到底是多长呢?同学们想不想动手量一量?
       
          生:想!(非常积极)
       
          一会儿,学生们纷纷高举起小手大声地报告:吸管的长度刚好是10厘米!
       
          教师顺势提出: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1分米。仔细看一看、比一比1分米长的吸管,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此情景的创设,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又为下一步教师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与铺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74
发表于 2016-12-29 14: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4.课堂意外资源的处理
       
          预案的目的在于事先把握学生、把握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假设",是我们以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思维所作的预设,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及"生成性"。既然存在"虚拟性",就不可否认地会出现一些"非预设生成"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考虑:课堂上是按照一成不变的既定思路走,还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正需要来推动课的进程如果忠实于教案,可能会比较"顺利",有惊而无险;如果接受学生的挑战,就会出现许多自己应付不了的状况,也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沼泽地"。其实,我们接触最多的还是"动态"的课堂,这是我们否认不了也逃避不了的现实存在。既然是现实存在,就要想办法去解决。于是,正视现实、利用现实、改变现实就变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同时,如何利用学生的思维生成实现课的自由推进,也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一次有着终点却没有路线的旅行,随时都可能让你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中。所以,让我们勇敢面对课堂意外,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步
       
          5.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笔者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棒、棒、棒、你真棒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上花篮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与之握握手、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才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指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学的有效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乐于参与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主人地位,真正迫切地进一步产生学习的欲望。
       
          1.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
       
          教师的教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注重学生学法指导,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除了有阅读自学、有序观察、质疑问难等一般方法外,还有动手操作、画图分析、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让学生主动地去学
       
          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是最有效的学习。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趣激情,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3.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离不开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提高课效应着力做到: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不仅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也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可以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克服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五条基本措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17 17:43 , Processed in 0.07725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