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9|回复: 1

如何控制易怒的父母和咆哮的孩子?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12-24 11: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问问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是管多一些?还是教多一些?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核心是“教”,管是管不了一辈子的。
       
          遇到孩子犯错,有时家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加上孩子自己也容易暴躁,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在情绪的催化下,事情就可能变得比之前严重了。
       
          原来人在冲动的时候一般都是自己的边缘脑在主导外在行为,边缘脑又叫做动物脑。而原本的高级脑早就被气愤吞噬。易怒的父母咆哮的孩子,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如何不把情绪带到交流中?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我们常存在的误区
       
          在平时教育孩子时,我们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只关注行为,不关注情绪。
       
          家长教育孩子,有时会带着情绪,其实是一种应急反应,就像地震要跑,这是一种无助的发泄。但当你带着情绪去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就不是你原本想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了,这个时候就由不好的情绪在制造矛盾点。
       
          因为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他自己也可能带着情绪,家长在管孩子之前,要先卸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从动物脑切换到高级脑进行思考。
       
          孩子有情绪讲道理有用吗?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当他想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慢慢地,男孩可以控制他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所以每天钉下的钉子也跟着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一些。终于,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于是,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告诉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那此围墙上的坑坑洞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从前的样子了,当你生气时所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很难弥补的疤痕,有些是难以磨灭的呀!”
       
          故事虽小,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人在有情绪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别人身上。即使钉子能拔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能化解,但留下的疤痕却是无法弥补的。这个场景,像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易怒的父母、咆哮的孩子,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其实是在用动物脑进行思考,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有情绪的父母和有情绪的孩子,他们之间的沟通,本质上跟两只动物在互相咆哮没多大区别,这里自动脑补一下动物世界里的场景。所以,父母想要和孩子进行一次良好的沟通之前,一定要先卸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也就是从动物脑切换到高级大脑进行思考。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如何才能把自己和孩子从情绪中抽离出来。
       
          用钝感力卸掉自己的情绪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以直接翻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dùngǎn),是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by渡边淳一
       
          今天我们就运用钝感力的五项铁律之一:“迅速忘却不快之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12-24 11: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要在即将愤怒的时候让高级脑主宰我们的外在行为,就要想办法卸掉父母自身的情绪,这里推荐一个三连问的办法。在与孩子沟通之前,冷静的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我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2、我怎么做才能达到我的目的?
       
          3、我这么做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
       
          这个方法,本质上是希望父母通过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从动物脑切换到高级大脑,让自己的高级大脑运转起来,从而摆脱自己情绪的困扰。
       
          也就是说,家长通过自问三个问题来拖延时间,让自己的情绪不要反应的过快,给自己冷静的时间,学会使用自己潜在的钝感力。
       
          如何卸掉孩子的情绪
       
          接下来我们说说,怎么卸掉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感受”,不管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年人,与之“共情”是很重要的。
       
          比如自己的好朋友不顺心,她来找你倾诉,当她倾诉的时候能让她感受到你很理解她,随着你与她感同身受,对方的情绪也会有很好的调整。
       
          这里推荐给父母一个工具:情感连接循环。情感连接循环有四部,分别是:安慰、认同、倾听、反射。
       
          安慰:身体接触、放低视线
       
          我们都有被安慰和安慰别人的经历,很多家长不太知道怎么安慰孩子,生活中家长安慰孩子的时候总是自己在不停的说啊说啊说啊,也不知道孩子当时能不能听进去。
       
          其实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过多的语言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身体的接触。这个时候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你给孩子一个拥抱、将自己的语调变温柔,再给孩子一个温柔的眼神,这些做法都能融化他的心。安慰孩子的时候,要让自己蹲下来,放低自己的视线,平视、或者仰视孩子,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被尊重的。
       
          认同:认同孩子感受
       
          孩子的感受是需要你来认同的,怎么做呢?你可以把他的感受尝试着说出来,让他知道你是懂他的,认同他的,通过你的行为向孩子传达“我会在你身边一直支持你。”给孩子安全感,让他可以敞开心扉与你交流。
       
          一定有家长会说,我怎么知道他什么感受呢?这里有一句屡试不爽的话,简直万能到爆:“我感受到你很委屈,你这样我很心疼啊。”
       
          倾听:少说多听、沉默
       
          当你跟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后,很多家长就会觉得我是不是还要多说几句,其实不用了,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倾听孩子,而不是自己一直说啊说啊说啊……家长通过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敞开心扉,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时候自己开始有一些倾诉的需求,他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跟你说,这说明他已经当你是自己的好朋友,愿意与你分享自己的忧伤。
       
          反射:重复孩子的话
       
          倾听完孩子的委屈后,我们不要马上跟孩子讲道理,要将自己听到的内容反射给孩子,也就是将我们听到孩子讲述的事情,再重复一遍说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你是在认真听他的诉说,增强你在他内心的信任感。
       
          当孩子情绪平复后,当你已经得到孩子的认同后,你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慢慢讲给孩子听,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这可以让他受益终身。其实这个方法不只适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当伴侣或者朋友遇到问题,情绪变得不好时,也要可以通过安慰、认同、倾听、反射的方式来帮助对方、安抚对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2 08:41 , Processed in 0.08110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