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0|回复: 0

小学语文三年级瀑布说课稿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11-17 21: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教材】
       
          《瀑布》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
       
          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说理念】
       
          这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理清思路。
       
          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
       
          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三、情境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
       
          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文章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四、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
       
          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
       
          (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
       
          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设问:
       
          (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
       
          (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
       
          (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
       
          (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作业】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说板书】
       
          瀑布
       
          山路上    听   瀑布的声音   浪涌,风吹
       
          远        瀑布的全身   一道珍珠的屏
       
          近        伟大,壮观   如烟,如雾,如尘
       
          【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02:05 , Processed in 0.06514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