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4|回复: 1

唤醒幼儿教师沉睡的"第三只眼"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23 21: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学前教育虽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实中“小学化”倾向却是越来越严重。“去小学化”需要教师理解幼儿逻辑,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将幼儿发展所需要的活动还给幼儿。那么,值得思考的是,能否以园本教研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型。
       
          找出来:到常态工作中找真问题
       
          通过教研管理人员到班级观察教师常态工作,电教员到班级摄像采集资料,我们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读、分析、反思,发现核心问题是教师本能的“师本位”。
       
          园本教研需要“研生”、“研学”。当研读了儿童这本“书”后,教师会真切地感受到儿童是值得尊重、必须自觉尊重的。只有把儿童放进教师的眼中、心中,才能唤醒教师沉睡的“第三只眼”,解决教育的常态和根本问题。
       
          看过来:在观察中学习专业技能
       
          在区内传统工作园级青年教师“新苗赛”半日活动观摩中,以往观摩看教师,此轮观摩则侧重看儿童。所有观摩教师每次选择2至3名儿童进行半日追踪观察,记录并讲述他们的言行体验。活动持续了一个月,我们观察、记录并讲述了一个月。这是一个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教师群体完成了从勾勒儿童到细描儿童的转变。
       
          可以看出,园本教研能“掘金”。教师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教师对儿童自发的感动、惊叹,是教师真正尊重儿童的基础和土壤。
       
          调过来:在换位体验中启迪专业信念
       
          尊重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换位和移情。
       
          “为别人着想”、“心怀感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体验的教研应需而生,成为这一阶段园本教研的主要工作,旨在帮助大家调换角色,理解幼儿。这一过程虽然没有解决太多显性的“教”的问题,但儿童及其需要被放进了教师的心里。这仅仅是起点,园本教研还需引导教师去思考怎样按照“儿童的大纲”支持幼儿学习,怎样让其自我建构的过程变得更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74
发表于 2016-8-23 2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跳出来:在常态工作中开展专业实践
       
          要从为教师需要而教的传统框框里跳出来,重新学习和构建为儿童而教的专业思想和行为。有了之前教研的启发,这一阶段园本教研的主要工作是引领教师深度思考:关注儿童什么?支持儿童什么?怎样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品读儿童“荒谬背后的合理”,惊叹儿童神奇的学习能力。园本教研不宜做“大跃进式”的拔苗助长或“口号式”华而不实的举动,而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和专业成长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真实、求实地推进。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仅指学习内容的提前教授,更重要的是对童年精神的漠视。我们实践出的园本教研“四部曲”,推动了教师观念的转型,有效改善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还幼儿以主体地位和主动体验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2 04:24 , Processed in 0.08281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