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回复: 0

[数学下册]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三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5: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
  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16 14:51 , Processed in 0.06176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