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回复: 0

[数学下册]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乐园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5: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堂数学练习课,练习内容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7页的数学故事。题中有三幅图,大意是有3瓶饮料,每瓶3/5升,有9个人,如果每杯装1/5升,每人1杯,够吗?教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后,让学生思考片刻,先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思路,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方法,他们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很少。教师站在一边等了大约3分钟,然后开始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我、我!”唯恐别人抢了先,“我、我”的叫声响彻教室。
  生1: ×3÷ =9(杯),够1人1杯。
  生2、生3与生1相同。(教室里已有点乱。)
  生4: ×3× = (明显错了)
  师:同学们对生4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吗?
  生5: ÷ ×3=9(杯)够1人1杯。
  生6: ×3=    ×9= 够1人1杯
  老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生7回答刚才的提问。此时教室里士气大落:有的没发言的同学发出了叹息声,一个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有的则不甘示弱,在下面悄悄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毕恭毕敬,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像在看动画片;而那几个因为答对了而受到表扬的同学则沾沾自喜,东张西望,不再积极思维,因为他们深知,这题他们发表过意见,就算再举手,老师也不会再叫他们。此时整个课堂就成了同学7与老师表演的舞台。
  [反思]
  在上述现象中,作为教师,的确重视并给孩子们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并且是在个人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的全班交流,按理说应该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纵观整个交流过程,则发现同学们间的合作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小组交流时各自为政,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不听,全班交流时根本没有形成小组意见,起来仍旧是我认为怎样就怎样,而其他同学则成为旁观者,别人回答与自己无关,所以他们既不会耐心倾听,更不会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评价。所谓的交流,仍是生——师式的,很少有生——生间的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交流时只指向教师,没机会回答的同学拒绝参与,不会倾听呢?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首先教师仅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交流,却没培养学生交流的正确方法,致使学生不会交流,认为站起来回答问题才是正事,坐在座位上就无事可做,浪费生命,开始还坚持听,后来干脆麻木了,不再参与。其次,教师的角色未转变,在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没有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参与者、指导者。他只是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加工厂、转换站,使生—生间的交流失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扮演的仍旧是裁判员和给出真理的人,正因为教师始终未脱去“权威”的外衣,未放弃“指令”的权杖,所以学生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学生间不会交流也就很正常了。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流,交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想说”,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给予正确评价,即“会听”。要让学生明确:“说”是学习,是参与,“听”并质疑更是学习,是参与,而且比“说”更重要,毕竟,交流中能有机会说的同学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是以“听”的方式参与交流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想说”、“会听”的习惯。其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放下自己的权威,在学生交流合作的活动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少重复学生的表达,有意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他的话了吗?懂了请你再说给大家听一遍。”或“你认为他讲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他讲错了吗?错在哪里?”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指向回答问题的同学,引导学生对发言给予评价,并且时不时表扬、赞赏听得认真的同学,教师以“指导者”代替“权威者”身份出现,把学生推到合作交流的前台,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这样,教师权威下的师—生交流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要想获得发言机会,必须认真地听,静静地想,客观地评价。认真倾听已不仅仅是课堂常规的要求,而是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必定显得很虚心,很投入,很文明,而不是案例最后描述的情景。
  总之,教师应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交流时别做闲人,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同学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应及时加以指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乐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15 19:45 , Processed in 0.06573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