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师: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个、挂图、自制相架一个、米尺、平面图形几套。
 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个、相片一张、学生尺。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
 在我们生活中,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我们用相机把那一瞬间留了下来。并把它(装上框、镶上玻璃)装进相框很好地保存起来。要做这样的一个相框,需要多少玻璃?计算玻璃的大小该用什么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配玻璃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体验,形成概念
 (1)我们知道玻璃面有大小,任何物体的表面也有大小的区分。
 a动手摸一摸课桌面与数学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动手摸一摸)
 b观察:黑板的表面与黑板擦的表面,谁大谁小?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类推、概括
 概括:我们计算玻璃面的大小,其实就是求这块玻璃的面积。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我们就可以说:课桌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3)你们认识下面这些平面图形,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1)(2)(3)(4)(5)
 a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
 b为什么图(6)图(7)不能比较大小?
 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发现规律
 小结: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3)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
 谁能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举例说明)
 2、比较探究、引出面积单位
 归纳比较方法:
 板书:①④①②③④眼睛观察
 ②重叠比较
 (1)我们用眼睛观察发现面积有大有小,但有些物体的表面面积相差不大的时候,我们有眼睛就比较难准确判断谁大谁小,如:
 (2)
 (1)
 怎样才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表面面积非常接近,比如说:两间教室的地面面积,谁大谁小?用眼睛观察很难比较,又不能重叠,怎么办?
 小组讨论,展开联想
 汇报各组的方法,肯定用数地板砖的方法最简便——数方格法。
 给上图加上方格(一起数方格)小组讨论
 板书:③数方格法
 93页做一做---数方格
 “方格多的面积一定大吗?看下图
 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争论
 都有8格,可是……看来数方格的多少还要有个前提:对方格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统一的面积单位。
 3、感知面积单位、建立表象
 (1)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
 课本92—93页
 a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分别是什么?
 b请从学具中找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汇报交流
 (2)我们动手剪一个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摸一摸、比一比,进一步归纳概括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意义。
 (3)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结合实际举例
 4、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量物体的面积时,先要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判断他应该用哪个面积单位,再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1)量课桌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个面积单位最合适?
 四人小组合作,动手量课桌面的面积。汇报你们是怎样量的?(肯定沿长、宽各摆一排的方法新颖迅速)
 (2)95页1、2题
 (3)要为你的相框配玻璃,你需要多大的玻璃?
 小竞赛:口答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95页练习4
 (2)判断:
 一棵大树高10平方米()
 学校操场的面积是4000平方厘米()
 一张课桌的面积是24分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