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升与毫升》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与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这个为目标,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深入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设计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所以在教学这节活动课时,我们充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升与毫升”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敲敲听听,发现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再让学生量量填填,测试、调整发出的音,制成“杯琴”,然后让学生敲出乐曲并唱一唱,让他们通过实验,亲自感受、体验,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活动目标:
1、能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3、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活动准备:筷子、统一型号的玻璃杯7个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引入新课
1、播放教师事先录制的乐曲(有杯琴敲出的音乐),让学生利用乐理知识,辨别一下是什么乐器凑出的声音?
2、在学生很难猜测的情况下,教师宣布答案,学生惊讶不已。
4、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尝试着制作这样声音动听的杯琴呢?
5、出示课题:美妙的杯琴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验操作,体验“琴声”
(一)小组合作,敲敲听听
1、每个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杯子,倒入水,用筷子敲敲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3、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4、媒体出示“你知道吗?”(自己学一学)从中你有知道了什么?
(由于刚才的一次实验学生不能把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联系起来,他们的发现只是表面的发现,粗浅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这里安排了第二次实验操作)
(二)二次合作,量量填填
1、边敲边量,杯子里水的多少与音量高低有什么关系?记录在表一中
杯的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音
(高或低)
水的毫升数
2、观察表格,音的高低与杯子中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3、水是多少毫升的杯子,敲出来的声音比较像我们音乐中的do;
(这里让学生先确定do以后,就容易排列和找到后面几个音)
4、请同学们观察并且讨论,相临的两个杯子中的水相差多少毫升,他们的音,比较准确动听和谐。
5、操作比较快的小组,让他们展示,并且说说他们的方法。
6、根据学生介绍的方法,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确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功;
7、按照 do、re、mi、fa、so、la、ci的次序排列杯子,并且完成书上的表格。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际的活动过程当中,设计了两次合作体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在制作“杯琴”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具体指导,要教育学生耐心调试,一个音一个音地调准,以体会数学的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三、自编乐曲,体验快乐
1、尝试敲出简单的乐曲;
2、小组里一起唱一唱;
3、小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合作小组,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在制作“杯琴”后,让学生利用“杯琴”演奏一些熟悉的乐曲,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唱一唱,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提炼出数学知识,再将这个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灵活地运用,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