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赠汪伦》“踏歌声”应怎样理解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2: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人们传诵了上千年,甚至连学前儿童都能倒背如流。笔者在讲授这首诗时,发现一处疑点,现在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参考书上理解为:“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含蓄地写出了人们边走边歌送行来了。”以笔者所知,踏歌是古代边歌边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腕动作,一边舞一边歌,多是在欢庆节日时举行,为人送行,还没有听说过。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当时的情况:李白这次远行,汪伦事先是不是知道呢?如果不知道,他听说后肯定会急匆匆地赶来,哪还有时间和心情组织人们“踏歌”呢?如果他知道,他也应摆酒设宴,为李白饯行,然后把李白送到岸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样才更合乎二人的交情。可这样一来,“·忽·闻岸上踏歌声”作何解释?因此我认为,岸上的踏歌声应与汪李二人无关。正如前面所述,汪伦把李白送到岸边,正在难舍难离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的村子里传来一阵阵踏歌的声音。这不过是个写作技法的问题,使人们踏歌的欢乐和汪李二人离别时的痛苦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二人的离愁别绪,进一步表达了二人的深情厚谊,所以才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这种以喜庆场面反衬悲剧情感的写法在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红楼梦》中黛玉香消玉殒之际恰是宝钗大喜之时,便是一例。所以笔者认为,以“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方法来理解本诗,是不是更为妥切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21:57 , Processed in 0.075728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