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再见了,亲人》片断赏析之一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某老师导读《再见了、亲人》,抓住了写小金花的一句话:“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开展了生动的训练:
  师:“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块儿走向毁来。
  师:谁能说说这儿的“归”和“尽”是什么意思。
  生:“归”在这儿是走向的意思,如果把其中的“同归于尽”一词抽去,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表达出来?
  生:你回去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一块炸死,她自己也牺牲的噩耗。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谁说得好,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又怎么样?
  [评析]
  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并不孤立地进行词句训练,而是运紧紧抓住词与句的联系,释词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练句又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如“同归于尽”的确切含义在单独理解中是难以体会的。因为“同归于尽”,一语双关,一是敌,一是我,性质不同,情感不同,在重新组句中,如不精细斟酌,就会文理相悖。如一学生统说“牺牲”,对敌人说就不妥当;第二位学生统说“死去”,对志愿军战士又欠敬重;第三位学生把它分开来说,对敌人是“死去”,对志愿军战士用“牺牲”,就又太罗嗦。相比之下,还是原句用“同归于尽”最为简洁。在这里,教师抓的虽只一词一句,但不仅训练了语言,还训练了思维,“练”出了那么多的收益,这是高超的训练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7 08:41 , Processed in 0.05843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