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的伏笔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赤壁之战》中,多次巧妙运用伏笔,使文章一波三折,回环照应,颇具特色。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文章一开始就交待了双方驻兵的地理位置,为后文周瑜火烧曹营埋下伏笔。
  “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曹军把船连起来,是曹操克服不习水战的措施,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曹军的致命弱点,使周瑜有机可乘。这又为下文周瑜“火攻”做了铺垫。
  另外,文中四处提到的“东南风”也很重要。不但与前文双方驻兵位置呼应,而且为“火攻”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一天,东南风很急……”这一句点明了风向、风力,伏下重要的一笔;“……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这是借风行船;“二十条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这是借风火攻。可见,没有东南风的帮助,火攻计策难以成功。
  “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这一伏笔同样很重要,一方面可迷惑曹操以为是追兵,从而对黄盖的船不加防备;另一方面和文章后面写周瑜带兵追杀曹军回环照应。
  可见,文章中恰当运用伏笔,不仅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结构严密,而且使人读起来有趣、有味,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之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3 04:21 , Processed in 0.05354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