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变“教”为“用”——《做什么事最快乐》教学谈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什么事最快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配有多幅彩图,讲的是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便去问啄木鸟、水牛、蜜蜂、妈妈,形象地描绘出小青蛙寻找答案的经过。课文配有四幅精美的插图,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象化的语言,是触发学生想象的媒介和学习课文的凭借。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的心理特点,认真挖掘图中蕴涵的训练因素,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这一“例子”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自主观察,试说故事。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看着每幅图,分角色把小青蛙分别去问啄木鸟、水牛、蜜蜂、妈妈的经过说出来。这个环节实际就是过去图中的“看图”,但是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机会,让他们得出观察的结果,并且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他们就会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希望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这个故事的。
  二、自由阅读,各取所需。
  在“看图”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因为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学生读课文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这时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故事比自己刚才讲的故事好的地方,再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和对词、句的理解。根据课文二、三、四、五段落结构相似,有些语句如:他跳到()问():(),(      )?啄木鸟说:“(   )。”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特点,可采用范例导读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第二段,其余几段采用“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三、自主创新,演演故事。
  教材是例子,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中介材料。中介好比一座桥,在此案的学生过桥才能到达彼案,到了彼案才可能继续往前走。在学生对课文充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演演故事。这一教学环节的意图是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四、自由排演,深化理解。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教深的理解基础,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再加工,改编成一个故事,用课本剧来表演,演课本剧有利于丰富词汇,加深感受,促进语言训练,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把“啄木鸟、水牛、蜜蜂”换成“公鸡、花猫、螳螂”等,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这样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新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8 18:20 , Processed in 0.04433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