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回复: 0

[语文下册] 《孔繁森》一课有感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史老师选择《孔繁森》一课,令我大跌眼镜因为这节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在太远了,文中的一些词句,比如“援藏”“藏族和汉族有同一个母亲”都很难让刚上二年级的学生理解。
  但就是这篇大家觉得难上的课文,在史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却上的让人耳目一新。她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老师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孔繁森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故事背景有了认识,也形象地理解了“援藏”等词语。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学生能够掌握优美的语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现在在课堂上提倡“诗意”、“情感性”、“人文性”我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作出的努力,然而“优美”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造在长期的“正确、纯洁”――即对词语的正确理解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过分追求词语(表达)的“优美”,结果只能是空中建楼、缘木求鱼,使课堂成为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在“抚养”一段中,孔繁森不想让孩子们想起的“亲情的缺失”;“象亲生儿女一样”这句话中通过各种手段的引导,将这句话多种意义建构在具体的语境之上,在学习词意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词语多变的特性,懂得词的意义是动态变化的常识,在大脑深处储存一个动态发展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词语,为课后课外的自读垫下一块基石。
  我明白了真正的课堂气氛的活跃,是靠内在的知识的魅力,靠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和教育规律的灵活驾驭,而眼花缭乱的外在表象,只会诱导学生的思维远离文本,貌似热闹,实则浮躁。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他追求的亮点。其次,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静下心来学语文也好,指导学生把书读好也罢,我们共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6 15:21 , Processed in 0.05655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