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3|回复: 0

[语文下册] 教学《青松》前后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没什么把握,有时候觉得自己教得毫无兴致,学生当然也学得了无兴致。于是在上这节课前,我听了张玲教师的课之后才学着上。
  听完张玲教师的课之后,首先给我是一种震撼。这种震撼常常在听完一节优质课后有很深的感悟,这很可能激发我一个时段的教学激情和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反思,所以,有时候,觉得听课非常有必要。如果自己就这么埋着头教下去,也许就真的能这么荒废了。因为常此以往,眼光只会变得越来越短浅,不知道天高地厚,对教学的激情就会永远失去。感谢梅小的老教师们,也许从来没有履行过徒弟的义务,却不请自去地去听课,在此,我真想说:“谢谢你们!”
  言归正传。
  一、结构严谨,教学层次分明。
  首先,给我教学一个也是最大的感觉就是结构严谨,教学层次非常清楚。张老师从揭题入手,让学生初读课文,再从生字入手,词入手,单行、诗句入手,让学生来读,等学生读熟了才开始讲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得非常熟练,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
  二、充分利用插图,来挖掘诗句中的意思。
  课文中的“压、挺且直”等字词的意思,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去讲,而是先让学生去讲课文中看到的松树在大雪中的形象,很多学生在讲的时候,不由自主地用到了课文中的词,这是在理解了之后才会去运用的。
  三、对于学生自主的放手,不遗余力地训练学生说话。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语言不多,教学手势恰到好处,非常有力,给学生以非常好的引导。有的时候,听课的我忙着记笔记了,却见学生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的形式一个不落,却不见老师的过多烦杂地语言。感觉自己也曾这样努力地要求过自己,但两年了,自己这方面的训练还非常不成系统,常常不需要老师去说,这样,语言就碎了,看来坚持真的很重要。在训练学生说插图的意思时,我听到张老师这样说:“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哪怕只是更改了一个词或增加了一个词,这就是进步啊!”果然,学生说得越来越好。我相信这是张老师平时的日积月累的训练的结果。现在,有很多老师说到自己的班上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包括我在内,可能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太少,这方面训练的引导太少,学生的不会说或多或少跟我们也是有一些关系的,教学中,真的应该常常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2 09:26 , Processed in 0.061179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