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回复: 0

[语文下册] 《将相和(A、B案)》教学设计二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5 03:53 , Processed in 0.048853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