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回复: 0

[语文下册] 为解读《望洞庭》补笔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张忠诚又一篇解读课文的文章,深为张老师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我想为该文补上一笔而使它形神兼得。
  我觉得对此诗的理解,既要抓“望”,也要抓“和”。首先是因为刘禹锡在这首诗中的“望”,是“和”的缘起。我们常说的即景抒情,其中很重点的一点,就是由“景”引发“情”。另外,“望”又是题目中的关键字,它从月夜遥望的角度,一下子就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了。这一“望”可了不得,因为它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只是轻轻的一笔,再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的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和无比宽阔的胸襟。所以我觉得,这一资源还是保留为好。当然,教学时不一定花费太大的精力。因为这是一点就明的事。再说“和”字。它下得工炼,诗人用了极其洗练的一笔,不但准确地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还把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另外,这里的“和”字富有多层含义:天上的月与地下的湖“两相和”;“月光”与“湖色”“两相和”;“湖水”与“君山”“两相和”,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两相和”。故而建议将一“望”一“和”联系起来去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这里,前者重点表现的是作者得到的山水之“形”,而后者重点表现的是作者得到的自然之“神”。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正是这种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毫无矜气作色的描写,不但写出了人与自然亲切、融合的关系,而且表现了作者旷达、包容的精神世界。所以,一是抓住“望”,二是抓住“和”,这样一来,形与神可以兼得。
  以上补说,多有画蛇添足之嫌,见笑,见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9 00:10 , Processed in 0.06026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