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兼评《伟大的友谊》一文的教学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认知范畴。阅读教学既要符合阅读活动的共性,又要体现教学的艺术个性。有计划地学习一篇课文与随意读一篇佳作,学生的收获是不尽相同的。阅读教学往往带有较强的目的性,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现状而定。现行教材中,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前均列有重点训练目标,教材编者规定或提示的这些教学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是,这种“整齐划一”的框定,似乎又影响了教学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阅读则不同,读一篇作品之前,读者心中不一定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往往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样的阅读,方法因人而异,速度或快可慢,时间可长可短,理解可深可浅;这样的阅读如小径漫步,似雅舍品茗,心情自由而轻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获得的是信息的吸收,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震憾。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目标、步骤、方法都是一致的,阅读的时间也有统一的规定。如果把学生在个人阅读中早已明了的东西再搬到课堂上来煞有介事地“研究一番”,那便是一种可怕的“资源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对待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阅读价值,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教学价值。所谓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它所蕴含的、能使学生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的价值。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认知,那么,阅读教学除认知外,还包括元认知。譬如读一首古诗,从阅读的角度看,学生能背会默就很不错了;若从教学的角度看,不仅要能读会背,而且要掌握欣赏古诗的规律与方法,能够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在为一篇文章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作出独到的理解和鉴赏之外,还必须用一种教学的眼光去审视作品的教学价值。
  在《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了学生质疑、讨论、辩论等开放性教学活动,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本身只是一个小故事,假如只是“随便翻翻”,学生知道了这些名人轶事,也就够了。既然它是一篇课文,我们就得把它当成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组织质疑、讨论、辩论的意义也就在此。笔者以为,开展这些活动,重要的不在“结论”,而在过程。就拿辩论来说,“为什么恩格斯没有在《资本论》上署名”这样的问题,即使知识比较丰富的成年人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何况十几岁的小孩子?但学生仍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个中原因,藉以锻炼自己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辩论的教学价值也就在这里。
  行文至此,笔者忽然想到另一个话题:像《伟大的友谊》这样的课文,思想内容固然不错,但说它的语言表达有多高妙,恐怕也难说。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来理解革命导师间伟大的战斗友谊,是不是有些难为他们了?对一篇语言并无多少典范性的小故事“含英咀华”,是不是有些难为了教师?这就关系到教材的选文问题,只能另当别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30 11:15 , Processed in 0.057334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