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菩萨蛮·大柏地》教后记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写于1933年的《菩萨蛮·大柏地》是一首气势恢宏的词,全词虽只有短短八行,但字字入理,字字染情。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伟人蕴含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让我颇费心机。反思以往古诗词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完了让学生把诗句的意思写出来,再问问体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灌”的效果如何?学生不但记不住诗的内容,而且对诗中描绘的形象也是白纸一张,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谈不上深刻领悟了。于是,这次教学,我决定改一改。
  《菩萨蛮·大柏地》的第一、二两句,描写的是雨过天晴、雾气未散、彩虹高挂的壮观景象。这样的景象,学生见过吗?见过。在生活中,在电影电视中见过,那么何不把词中的描写加以具体化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明意。(说说这两句讲了什么)2.绘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毛泽东所看到的景象)3.悟情。读读书上的句子和自己写的句子,体会作者冲破黑暗、憧憬未来的心境)4.得法。(朗读体会这首词借景抒情、想象奇特、韵律起伏有致的特色)这4个环节以学生的读写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其中的第2个环节至关重要,花时也最多。当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朗读出来时,我更是吃了一惊——想不到学生的笔同样精彩。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雷雨过后,天公又露出了笑脸,一切都好像被洗刷过了似的,焕然一新。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天边远处,出现了一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美丽极了。不知是仙女持着彩练在翩翩起舞,还是天公为牛郎织女架起了一座七彩桥?晚霞脱去了黑纱换上了艳装,把天空映得通红。对面的群山穿上了绿装倒映在湖中,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这项设计实在没有什么创意,但细细想来作用大矣,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词的理解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也正是此单元重点训练要求);不仅为下面体会词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打下了良好的情意基础,更可喜的是让我看到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影响。它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使教学更有效;只有充分地相信和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主然只有学生自己获得的,才是最精彩的。及到本课第二段的教学,我对学生的这种信任感更加强烈了。“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弹痕累累的墙壁与美丽的大自然很不协调,怎么会“更好看”呢?问题一出,激起热烈讨论。我趁势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高见让我咋舌。
  生:毛泽东站在大柏地回想当年在这里打了胜仗,因此看到战后留下的弹痕感到光荣与自豪。
  生:这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打败国民党军队的见证,值得庆祝与纪念。
  生:这墙壁具有历史意义,在毛主席眼里,弹痕将来可以成为古迹,可以教育后人牢记历史。
  生:就是因为子弹在夺取战斗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毛主席对弹痕有特殊的好感。
  生:这块弹痕累累的墙壁,饱含了毛主席的一段刻骨铭心、生死攸关的经历,它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多么精辟的阐述,多么恰如其分的言辞,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还用讲吗?我不得不叹服他们开阔的思维和独到的感悟能力。
  课文上完了,回顾以上一“写”一“议”两个环节,我突然想起了一位特级教师说过的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是自己认可的,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7 04:34 , Processed in 0.04432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