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语文下册]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二(2)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4.思考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或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爬山虎叶绿
  脚位置
  生长
  小结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8 12:24 , Processed in 0.052632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