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回复: 0

[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二(1)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8 03:54 , Processed in 0.043867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