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草船借箭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读过哪些中国古典名著?你最喜欢哪部著作中的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简介历史背景。
  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学生字。
  3.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诸葛亮准备造箭)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诸葛亮借箭成功)
  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 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
  我是小诸葛。
  活动内容:
  1.学习了《草船借箭》后,你能说出几条军事妙计吗?
  2.请你查阅资料,积累几条与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活动目的:
  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答案:
  一、《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二、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同学们学了《草船借箭》之后,一定知道这个歇后语中的故事。其实,诸葛亮还做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借歇后语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1 20:38 , Processed in 0.05536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