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要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法
  (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
  (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2)谁怎么样问童子?
  (3)问什么?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2)学生借助投影片描述画面。
  (在一棵高大挺拔、古老苍翠的古松下面,身穿蓝布长衫的贾岛问一个正在树下读书,头上扎着两个发髻的小孩:“小童子,你的师傅到哪儿去啦?”)
  (3)鼓励求异思维,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同学讨论,板书:兴奋)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总结学法
  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诗意。
  (二)提问题、想诗境。
  1.学生针对诗中字词提“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1)小童子是怎样回答贾岛的?
  (2)师傅什么样?他怎样采药?采什么药?
  (3)山里都有些什么?
  2.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内容是“青山白云”,请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填充画面内容并加以描述。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提问:诗人虽然没能寻到隐者,但是当他想到隐者的生活是那样自由自在、富有情趣,会是什么心情呢?(同学讨论。板书:羡慕)
  2.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吟诵这几句。
  3.追问:贾岛寻隐者不遇后会怎样?(描述画面)心情又会如何?(同学讨论。板书:向往)
  4.配乐吟诵。
  教师播放古曲,学生配乐吟诗,从而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体会诗人羡慕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背诵《寻隐者不遇》。
  (二)限时集体默写《寻隐者不遇》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先来讲讲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2.教师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因而名为《题西林壁》。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生字“缘”的写法:左边不要写成“幺”,右边不要在撇上加点。
  3.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4.抽学生试讲,教师订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侧”,从侧面看。“岭”,是山岭;“峰”,是山峰。
  ①“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岭”——连绵起伏。
  “峰”——高耸峭拔。
  ②“各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
  指的是看到的山的姿态不同。
  ③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缘”的几种解释;结合诗文,选择合适的一个。(因为)
  ②结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说说前后两句是什么关系?(果因关系)
  ④用“果因”句式说说诗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⑤追问:为什么诗人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看不全面。)
  (3)学生自己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三)悟诗理,诵诗句。
  1.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2.举例说一说。
  3.指导有感情地吟诵、背诵。
  4.默写《题西林壁》。
  三、布置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改写成2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4 05:38 , Processed in 0.05481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