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3|回复: 0

[语文下册] 六年级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简案2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CAI显示,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当时革命局势开此紧张起来,夜里回来得很晚,早晨很早又出去了,都是去进行
  革命活动,对自己的一切都不顾惜了。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中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革命态度,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
  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4、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5、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
  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6、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附: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
  (1927年4月28日)被捕前
  被捕时忠于革命事业
  2、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后
  记住4月28日被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2 19:43 , Processed in 0.03853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