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说课稿——执教《长征》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暑假,是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的休眠期。绵绵秋雨中,民生大街小学的全员培训唤醒了我沉睡的大脑。赶早儿,去听安徽优秀青年教师陈金龙老师的语文课和讲座,为迟钝的神经预热和充电。
  陈老师对于我,是熟悉的陌生人。之所以熟悉,是因为06年他在全国青年阅读教学大赛中执教的《白鹅》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曾经将实录推荐给老师们阅读;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而今,有幸见到了这位普通话标准圆润,声音充满磁性,一讲话就露出两个酒窝的年轻有为男教师,心中对他的课堂平添了一份期待。
  而他也的确没有让大家失望,尽管是在假期中,学生的状态并不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他学习。
  读诗、读情、读作者,百读不倦
  1、读题目,味道渐浓
  初读题目,教师这样引导:这是一首诗,每行7个字,共8行,有个题目,看老师板书。谁来读?
  指导读题目:
  (1)“征”是走远路的意思,加上“长”,该怎么读?
  (2)知道长征吗?学生介绍资料。根据你的资料,你来读题目。
  (3)出示文字音像资料: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之后生再读题目。
  (4)恭敬地带着你的情感读题目。
  【五读题目,教师巧妙运用了理解词意、学生资料、教师提供资料等手段,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一个题目,做足了文章。】
  2、读诗行,知内容,悟情感
  (1)初读要求:人民红军眼里长征是什么?读诗要读懂读顺,读得像诗。
  推进评价指导:刚才是用眼读的,你还要用心读,我能听到你的声音,感受你的投入。(学生继续朗读)
  (2)初读后解决问题:红军眼里长征怎样?诗中就有。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初读整体感知,一个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教师介绍这两句的意思后板书“只等闲”,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跨越千山万水真的是平常事吗?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陈老师在下面的教学中始终紧挂这个句子,回旋式阅读理解,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六句的理解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长征是如此的充满艰险却又是那般的乐观。】
  (3)重点理解诗句:
  A、真的平常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当时头上有敌人的轰炸,前后有围追堵截,走这样五岭逶迤的山简单吗?读。
  想一想,他们空着肚子,饥肠辘辘,敌机在轰炸,再读这四个字,等闲吗,平常吗?
  这逶迤的五岭,画波浪线,在红军眼里就是这样细小的浪花。读这7字。
  教师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运用指导方法读好“乌蒙磅礴走泥丸”,在鲜明的朗读对比中感悟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师:这就是红军眼中的山,读。这山,红军怕了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师没有采用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诗句意思的老路,而是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紧扣前文中“等闲”“不怕”,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运用想象体验、简笔画、对比朗读地方法,体会情感。基本上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对于距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的文章,这不失为一种方法。】
  B、师:水呢?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金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大浪淘沙,金色的沙子……)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此时红军什么心情?(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诗中有一个字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的一张张笑脸——暖。指导朗读这一句,读好“暖”。
  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图片,你看了什么心情?(学生说害怕,紧张)
  师:对面是一个射击口,身后是增援的敌军大部队,这就是红军,这就是长征。
  出示“寒”:和刚才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担忧)对比读出不同。
  师:你的心就在文字里,读。
  红军怕了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两句的学习教师才用讲故事,抓关键词对比理解的方法,指导朗读,理解内容,体悟情感。】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穿着草鞋过雪山快乐高兴吗?但对红军战士来说却是——喜。为什么?读出幸福快乐。
  师:这就是红军眼里的长征。
  出示地图:长征,这条路是用什么谱写成的?(汗水、鲜血、生命……)
  师:这是一条生命的路,智慧的路,希望之路,这就是长征。
  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张地图,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胜利之后战士的心情,更深层地理解了这是一条用生命、血汗、智慧凝结的希望之路。】
  D、生读全诗。教师配乐范读,大气磅礴。师:你可以睁眼小声读,可以闭眼听。想到了什么?
  生:一双草鞋走了这么长的路,他们太辛苦了。
  生:他们翻山过河,太不容易了。
  生:……
  师:这就是长征。
  3、读作者,情感升华
  出示毛泽东草书《长征》,生配乐朗读。认识草书:书写这首诗的人是一位书法家、诗人、伟人,他就是毛泽东。56个字,他饱含激情写下的,就是长征。这字字句句中,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标点,就是一次战役,一滴鲜血,这就是长征。
  出示毛主席站立橘子洲头的相片,播放演唱。
  看板书:只剩下题目。长征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个传统,一段历史……
  【至此,“这就是长征”这句话应该深深烙在学生心中,长征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从长征身上得到什么?值得深思。】
  整堂课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自然流淌出属于陈老师的教学风格。尽管陈老师说自己上的家常展示课,但我们还是感觉像是看一部史诗,荡气回肠。这首先是他的个人素养征服了我们,他学习过美术,而且在绘画(国画、版画)方面还有比较好的成绩,这成为他语文教学的有效助手,曾经在执教杜甫的《绝句》中因为出色的板画赢得认可;他的语言如诗般美,但是他的语调却是天然去雕饰,没有一般女教师的矫揉造作,所以听起来很是舒服悦耳。他的表达清新如画,在课后的讲座中,他侃侃而谈,没有讲稿,他是用心在讲述,所以他的语言语感深深吸引着我,很动人。
  在讲座中他主要讲了《反思教学与成长》,他认为听课应该本质的看课(学科本质,要上的是语文课,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本质,指导学生发展)、辩证的看课(抱着宽容学习的心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性的看课(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写教学反思要体现五点:成功点、失误点、疑惑点、思维点、感悟点。
  他给自己的成长归结为四点:教书是安身立命的抉择;上下求索的蜕变;蓦然回首的释怀;赤子之心的印记。
  就如同陈老师所讲,公开课是非常态下的非常教师、非常学生、非常地点上出的课,所以尽管追求常态课堂,肯定和平时上课是不同的,起码是研究上过很多遍的课,凝聚很多人的研究智慧,容量会大,课堂时间会不加限制。对于这堂课,平时我们这样上会怎样?
  我感觉普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是要给学生独立理解的时空,老师的素养只有传递到学生那儿,让学生安静下来读进去,读明白,不懂的内容老师进行点拨指导,这样的课也许不会太好看,但是是馒头蔬菜,必需品。当然,我们普通教师还是需要努力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尤其是朗读,陈老师一张嘴范读,就很有吸引力,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口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3 10:25 , Processed in 0.061847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