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回复: 0

[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研究方案
       
          研 究 人:  刘锦萍
       
          所在单位:朱刘中心小学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21世纪的公民,应该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才能有机会、有能力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数学方面的准备。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举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生活太远。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数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针对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进行的。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的改革上进行许多尝试和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围绕着21世纪数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大众数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要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认为数学课程改革要 “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四、课题研究假说
       
          为使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尽快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数学课程新标准》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数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
       
          五、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会呼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掌握好这一技术、工具、语言,成功地迎接未来生活。
       
          (2)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好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生活。
       
          (3)当代认知理论
       
          六、研究目标
       
          1、改革教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意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构建生活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新模式。
       
          6、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研究内容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寻找教材中与生活化有关的内容进行课题研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对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更感兴趣),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八、研究方法、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法
       
          由于本项目研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研究力量多样,因而研究方法是多样化,主要采用“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
       
          2、研究步骤
       
          本项目我们拟进行为期一年三个阶段的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6.3—2006.4)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确立阶段。
       
          第二阶段(2006.5—2006.10)研究阶段。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探讨。
       
          第三阶段(2006.11—2006.12)总结阶段。全面反思、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3、预期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须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生产的巨大作用,更加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九、研究实施策略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经历如下这一过程,让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这一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举例如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  )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4)根据生活素材构建 “数学模型”。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里数学建模是很关键的一步,它也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如可在一次体育达标抽测后,教师公布达标情况,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并从中求出达标率、优秀率等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必须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怎样求,从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1)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面积单位教学时,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也更加清晰了。
       
          2)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研究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
       
          3)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从而让学生不但可以体会数学语言的功能,还可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4)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数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可在教学平均数后,要求学生用步测方法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等。
       
          3、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学会了关心、宽容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地。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的教学观念,把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1、我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广大教师科研意识较强,有条件完成该课题。
       
          2、个人方面:本人谦虚好学,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经验,曾参与我校申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并获得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鉴定。曾有多篇论文在县市以上获奖:《利用学具发展学生思维》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山东教育社组织的百家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3、学生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
       
          4、我申报了本课题,将严格按照实验研究的要求,依据实验方案作好实验工作,在实验中大胆探索,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实验课题取得圆满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18 07:47 , Processed in 0.07638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