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回复: 0

[语文上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2 04:11 , Processed in 0.03805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