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回复: 0

[语文上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曼谷的小象》的简评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评:
  笔者曾听过不少老师讲《曼谷的小象》,大多数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小象的身上,不厌其烦地分析小象拉车、洗车的动作,以认识小象的聪明乖巧。但这一篇文章真的是在表现这头动物吗?笔者深入思考之后,觉得作者的表现对象并非小象,而是它的主人阿玲。再深入一想,又似乎不止阿玲。于是笔者细细地品读了一次课文。读完后,就掩卷,但未再深思,而是就全文去“感觉”,在那样的环境中,地上、天上、眼前、耳边,参与故事的人、物,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结束……总觉得那么富有诗意。怎么回事,一个突然产生的直觉告诉我:美!——处处洋溢着美的一篇充满画意的诗;又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于是我明白了,美,是这篇课文的灵魂!
  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教法也就随之而来了,于是,产生了这个课例。因此我认为,上述的这一点“觉悟”,是这个课例之所以能有一些新意的关键。
  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得益于“感觉”,所以上课时,也引导学生去感觉。这个“感觉”听起来似乎有些玄妙,有些不可捉摸,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性地理解体会。不要搞那么多理性化的分析,让学生去“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就是这样感觉、想象、读悟过来的。
  着力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凭借,当然还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在大量的默读、朗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不但培育了审美的情趣和能力,也非常自然地实践了语言学习,提高了阅读鉴赏能力。在阅读中,学生对“点缀”“颠簸”“潇洒”等词语的理解过程,对阿玲没说一句话,作者没写她的外貌,汽车陷入泥坑美不美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风趣,幽默、灵活、巧妙,而且深化了对美的理解。最后归结到的“生活美”、“爱心美”,是对课文的内涵最深刻、最有分量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0 00:48 , Processed in 0.05482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