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回复: 0

[语文上册] 第七册第一单元备课2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练习1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
  2.复习音序查字法,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和习惯。
  3.继续认识句子基本结构,把句子补充完整。
  4.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5.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6.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7.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绿色(l ) 女生(n ) 团聚(j )争取(q )徐徐(x )。
  (2)指名读,说说这五个加点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3)复习讨论:为什么前面两个加点字韵母
  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排,得出“以
  (4)小结:由此可见,
  3.练习。
  (1)请学生说说下列韵母
  (2)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认读。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相宜,然后决定取舍。)
  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
  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广场上 。
  (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
  (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
  (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
  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
  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练读。
  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4.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
  (4)集体背诵。
  (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
  (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 照汗青。”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
  (2)同座位之间互背。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第 三 课 时
  课前准备:
  挂图
  教学第六题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音量的高低变化是有选择的,有时需要声音响亮,有时需要轻言慢语,有时还要低声耳语,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不同的场合,说话音量的高低怎样才合适。
  2.板书:说话:说话音量要适当
  二、读导语,讲清题目要求
  1.轻声读导语,画出说话音量变化的三种情况。(声音响亮,轻言慢语,低声耳语)
  2.请学生举例说说这三种说话音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场合。
  3.读题目要求,讲清题目要求:
  (1)看懂三幅插图分别是什么场合。
  (2)这三种场合,分别选择怎样的音量说话。
  (3)设计话题,演练情景。
  三、指导演练。
  1.指导看图,选择音量。(最上面一幅图是在课堂上当众演讲,说话音量应选“声音响亮”;左下一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坐在家里交谈,说话音量应选“轻言慢语”;右下一幅图是在阅览室里,说话音量应选“低声耳语”。)
  2.让学生自行设计第一幅图话题,自由充分演练。
  3.指名上台表演,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设计合理者。
  4.同座位之间选图对练。
  5.指名上台演练,师生评议。
  第 四 课 时
  教学第七题
  7.学写毛笔字。(略)
  4  秋天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 1、 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 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 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 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 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 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 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5 20:17 , Processed in 0.075030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