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回复: 0

[语文上册] 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 ──谈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七册“习惯篇”的教学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 ──谈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七册“习惯篇”的教学
  (甜甜的语文)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所学化为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叶圣陶先生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等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养成良好语文习惯的要求:“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等等。那么,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 从语文生活的高度认识习惯
  我们不妨先从“习惯篇”遭遇的尴尬谈起。一线老师反映:“习惯篇”教学很困难,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照本宣科的俗套,费事费力不说,往往还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所以有的人“就图讲图”敷衍了事,有的囫囵吞枣甚至干脆跳过去不讲就算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则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是囿于教室里,就书讲书,把习惯当成知识去教,习惯的养成就会落空。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他的“无分数三步曲”《孩子,祝你一路平安》中曾描述过这样的尴尬情景:“对于下述情况我很难自圆其说:我教给这个男孩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但在行动上他始终与这些知识格格不入......学生回报我们的不是他们的教养有素,而是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知识本身。”的确如此,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几乎在学生拿起笔的时候我们总要说“要注意写字姿势”“要遵守‘三个一’”等等,但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学生低着头、躬着腰,眼睛几乎贴到了桌子上的情景。看来,知识与技能本身不能无条件地给人以教育,正像种子不能无条件地自己发芽生长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把人的温暖遍输给每一个学生,像滋生万物的沃土一样浸透着人的感情,把知识不仅仅播种到学生的记忆里,而且首先播种到他们的灵魂和心田里,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成为每一个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一个个阶梯。”那么怎样才能把“种子”播种到学生的灵魂和心田里呢?他进一步指出,要让儿童经历让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生活事件——善良的充满感情的生活事件。用再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环境。 语文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语文的强大生命力就置根于生活,语文的本质就是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生活在世界中,并在世界中展开自己的生命与人生历程,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正“牵涉”的世界的总和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根基,任何教育都超越不出“生活世界”的畛域,学生主体人格的生成和确定的现实基础只能是其生活世界,舍此,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装饰!其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世界的外延相等”(华特.科特涅斯)语文素养产生于生活,并且和人一起发展生长于生活。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人的生活,人的根基,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它塑造着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直至形成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成就的,只有在“生活世界”才能得以发展和形成!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七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以下简称“习惯7”), 课本共有5页插图,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第1页有3幅小图,主题是读书要有选择。第2、3页和4、5页均为通版,第2、3页除文字外,还有2幅画面,主题是读书要做记号。第4、5有5幅小图,主题是留心观察事物。纵观这三种习惯的教学,前两者是关于读书的,更注重一些操作方面的训练;后者是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意识的渗透。书籍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载体,是前人生活成果的结晶,知识浩若烟海,书还有好坏良莠之分,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读书,更何况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养料,所以,怎样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成长需求选择图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选择图书到开始阅读,就牵扯到怎样更好地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便于今后查找运用等等,这就需要“边读书边做记号”,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和生活紧密“接触”!编者的意图就在于启动学生那颗本来就敏感的心,用好奇的、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生活世界,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总之,这三种习惯其实都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从生活视角教学“习惯篇”
  5楼资源更正:
  1.创设生活情景引入“图”   要克服“就图讲图”、纸上谈兵的做法,我们就要创设一种与生活相似的情境,营造生活的现场感、真实感,让凝固的、平面的图“活”起来、“立”起来,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图”境之中。比如一位老师教学“读书要有选择”,抱来许多文学的、科普的、童话的、人物传记书籍,在问完学生喜不喜欢书、喜欢哪些书之后,这样导入:“书,是人类精神的烂漫花朵,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们知道吗,当孩子稍微懂事时,犹太人家庭就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的生活是甜的。”在学生受到震撼之后,教师指着一大堆书问:“书籍浩如烟海,我们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图书呢?”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图书”中,讨论“为什么选择图书”、“怎样选择图书”等问题了。
  2. 唤醒生活经验读懂“图”
  如何将这些静止的图片变成可视、可感、生动有趣的活素材让学生欣然接受,从中获得收益进而形成习惯,则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相似论认为:人的习惯形成是一个有目的的在以前贮存在大脑中已有知识信息组块,经历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组合、相互创造的动态的匹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显认识与操作转化为内隐认识并形成习惯。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需要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的知识、意义,逐步形成习惯。比如在教学“读书要做记号”时,我们就可以设问:你有过图上小朋友的经历吗?你以前读书有没有做过记号?都做过哪些记号?为什么做这些记号呢?这样问,能够唤醒学生的记忆储备、生活储备,使学生不同的思想、做法在一起碰撞、激荡、补充,从而把一幅幅图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只有将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学生的生活打通,图片才能真正“活”起来,教学也才能更加切近学生的生活,也就能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3.选择生活实境演练“图”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学生“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他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我们不妨组织学生在生活现场演练验。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把学生带到市图书馆,放手让学生体验一下借书、选书的过程。有的学生一进图书馆就禁不住发出“哇噻,这么多书!”的惊叹,随后他们有的根据书脊查寻、有的利用书目检索、有的利用电脑搜寻......所有的学生都凝神注目于书的海洋,结果,他们非但懂得了选择课外书的方法,还自然而然地使用了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在亲历中获得多方面的素养。又如,在教学“留心观察事物”时还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校园或者公园的一角进行实地地观察某一处景物,边观察边进行“教学”,在这种“真个”的学习中学生怎能不引发兴趣,又何愁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4.根植生活实际超越“图” 如果说,“创设生活情景”是一种虚构的生活,“唤醒生活经验”是一种已然的生活,那么“习惯篇”的教学更需要的是一种指向“未然”的生活,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习惯教学的根基。使用这些教材的时候,只有把这些相关的内容都有机地联系起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沟通起来,才能真正明白编者的意图,课程目标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比如在班级中建立一个“班级图书柜”,老师和班级干部带头买书、捐书,然后发动学生买书捐书。这样,学生选择和阅读读起书来自然就相当方便了;再比如,可以在每天晨读课之后搞个“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轮流上台主持,把自己一天以来所见所闻讲出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把它扩大成“班级日报”,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地留意周围的事物了;当然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等等一些活动促进习惯教学的内化。
  此外,还须指出“习惯篇”的教学安排在教材开篇的位置,虽然是独立的,但是它绝不是孤立的,它还渗透在课本编写的方方面面(比如课文中安排《第一朵杏花》、《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综合性学习等一些和习惯一脉相承的内容),因此,在平常语文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注意利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强化。“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明.王廷相)从知识到智能,由技巧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稍有懈怠可能就会“走样”“中断”,一事无成。 语文根植于生活,把整个生活世界变成感受和体验的场所,会使课本上的插图灵动起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打通,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使大脑和双手都灵活起来。总之,“习惯篇”的教学走出了课本、走出了教室、走进丰富多采韵味无穷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也就走出枯燥、单一,走进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6 10:54 , Processed in 0.062902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